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为此
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 |
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 |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
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
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
D.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学的正统思想 |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建立一家之法 | B.法律是由人来定的 |
C.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 D.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克己复礼 | B.格物致知 |
C.致良知 | D.穷理格物 |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 B.本质为恶 | C.非善非恶 | D.本善习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