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已知一氧化氮和乙酰胆碱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学习记忆等生理活动.一氧化氮合酶(NOS)能促进细胞内一氧化氮的合成,AChE(乙酰胆碱酯酶)其活性改变能反映有关神经元活性变化.海马组织是大脑内与学习记忆最密切相关的结构,海马组织中的NRl基因、CREB基因、c﹣fos基因均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现为探究DHA(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俗称“脑黄金”)增加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某科研团队设计如下实验:
材料与试剂:DHA油脂、棕榈油(不含DHA)、普通饲料、初断乳大鼠.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初断乳大鼠随机分成4组,编号为A、B、C、D.
第二步:每日经口灌喂食物,组成见表.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食物
普通饲料

普通饲料+小剂量DHA油脂
普通饲料+大剂量DHA油脂

第三步:饲养8w后,测定脑组织中AChE、NOS活性,结果如表.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AChE活性/U•mg﹣1
0.4
0.5
0.7
0.8
NOS活性/U•mg﹣1
1.4
1.2
1.8
2.0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乙酰胆碱通过      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
(2)第二步的实验步骤中B组应添加
(3)实验中选用初断乳大鼠而不选用成熟大鼠的原因是     
(4)实验还表明:C组NRl基因、CREB基因、c﹣fos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分别提高了283.7%、490.7%、293.3%.通过分析可以推知小剂量DHA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途径是①      ;②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4分)绿藻和蓝藻等藻类是鲮鱼及小虾的食物来源,其中小虾也是鲮鱼的食物。图甲表示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比例。

(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藻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有作用是
(2)从图乙来看,鲮鱼体长在4.2 cm时,假设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鲮鱼、小虾、藻类,若鲮鱼获得的能量为24 kg,则最少需要藻类kg。
(3)藻毒素中含有某种神经毒素,能抑制神经系统功能,该物质能够与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麻痹”。在免疫学上,藻毒素可以看作是一种
(4)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的藻类是,理由
②现要投喂鲮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鲮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理由是此时

开两性花的二倍体陆地棉易得黄萎病,研究人员已从海岛棉分离出抗黄萎病基因(StVe,简称基因S),发现整合到陆地棉的2号染色体和线粒体上的基因S能表达出等效的抗性,但线粒体上的基因 S 表达的抗性会逐代减弱。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符合长期种植要求的种子(幼苗)是下列图示中的

(2)为了快速地获得更多的符合生产要求的种子,将上述6种幼苗全部种植,逐步进行如下操作:
①将所有具有抗性的植株自交得到自交系一代,同时还将这些具有抗性的植株作为父本(其精子内的线粒体不会进入卵细胞)与表现型为的植株杂交得到杂交系一代,将杂交系一代种子全部种植,检测其抗性。若同一株系的植株全部表现为,则其对应的自交系一代就是符合要求的种子。
②让所有有抗性的杂交系一代植株自交,得到自交系二代种子,这些种子类型是(种子类型用上图中的序号表示),对应的比例是
(3)某种群陆地棉,基因型为AA、Aa的植株分别为90%、9%,它们能够正常繁殖,但基因型为aa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能产生花粉。问该种群自由交配一代后,具有正常繁殖能力的植株占

(14分)以下是研究单细胞真核生物——雨生红球藻得到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

(1)雨生红球藻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填细胞器名称),只有当光合作用强度于细胞呼吸强度时,雨生红球藻才释放出氧气。
(2)由曲线图可知,雨生红球藻光合作用强度受的影响;在以上实验条件下,光照强度为6klx、温度为℃时,最适合雨生红球藻生长。
(3)据曲线图计算,在光照强度为4klx、温度为30℃时,雨生红球藻呼吸速率是nmolO2·cell-1·h-1(计算结果保留整数位)。
(4)雨生红球藻细胞呼吸强度与光照强度(有关、基本无关、无法确定),理由是

(共7分)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A、B、C、D各代表体液中的哪一类?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2)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
(3)假如①为淀粉,则所形成的②从肠腔进入B中的方式是.经过B的运输,②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②从肠腔进入组织细胞并被利用至少要穿越层生物膜,②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共8分)有两个纯种小麦,一个是高秆抗锈病(DDTT),另一个是矮秆易染锈病(ddtt)。现有三组实验:
第一组是: DDTT× ddtt → F1(自交)→ F2
第二组是: DDTT× ddtt → F1,并将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染色体加倍的纯合子
第三组是: DDTT进行X射线、紫外线综合处理。
实验结果发现:三组实验中都出现了矮秆抗锈病品种。试问:
(1)第一组表示_______________育种方式,F2的矮秆抗锈病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2)第二组使用的方法,在遗传育种上称为,在培育中首先要应用_______________方法;然后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药剂)使其染色体加倍,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组方法偶然出现矮秆抗锈病品种,是通过产生的。此种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