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日:“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日:“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日:“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日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 将吏谒泽/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下列各句中划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
翻译: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卖 酒 者
魏 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 ① 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 ② 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③ 。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 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 ④ ,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 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 平事:评议事情。 ② 子母:利息和本金。 ③ 责券:求取借据。
④ 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君何为 数 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
B.事连 吾侪吾侪:我辈 |
C.能偿者 捐 其息捐:舍弃 |
D.贫者 立 券还之立:订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① 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② 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 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④ 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 尽取所偿负还之⑥ 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2)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柳霞字子升,河东解人也。霞幼而爽迈,神彩嶷然1,髫岁便有成人之量。笃好文学,动合规矩。其世父庆远特器异之。梁西昌侯渊藻镇雍州,霞时年十二,以民礼修谒,风仪端肃,进止详雅。渊藻美之,故遣左右践霞衣裾,欲观其举措。霞徐步稍前,曾不顾盼。
岳阳王萧察莅雍州,选为治中,寻迁别驾。及察于襄阳承制,授霞吏部郎、员外散骑常侍。俄迁大都督,赐爵闻喜县公。寻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及萧察践帝位于江陵,以襄阳归于我。
霞乃辞察曰:“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自晋氏南迁,臣宗族盖寡。从祖太尉、世父仪同、从父司空,并以位望隆重,遂家于金陵。唯留臣独守坟柏。常诫臣等,使不违此志。今襄阳既入北朝,臣若陪随銮跸,进则无益尘露,退则有亏先旨。伏愿曲垂照鉴,亮臣此心。”察重违其志,遂许之。因留乡里,以经籍自娱。
太祖、世宗频有征命,霞固辞以疾。及察殂,霞举哀,行旧君之服。保定中又征之,霞始入朝。授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霍州诸军事、霍州刺史。霞导民务先以德,再三不用命者,乃微加贬异,示之耻而已。其下感而化之,不复为过。咸曰:“我君仁惠如此,其可欺乎!”天和中,卒,时年七十二。宣政初,赠金、安二州刺史。
霞有志行。初为州主簿,其父卒于扬州,霞自襄阳奔赴,六日而至。哀感行路,毁瘁殆不可识。后奉丧溯江西归,中流风起,舟中之人,相顾失色。霞抱棺号恸,愬2天求哀,俄顷之间,风浪止息。其母尝乳间发疽,医云:“此病无可救之理,唯得人吮脓,或望微止其痛。”霞应声即吮,旬日遂瘳。咸以为孝感所致。性又温裕,略无喜愠 之容。弘奖名教,未尝论人之短。尤好施与,家无余财。临终遗诫薄葬,其子等并奉行之。
柳霞立身之道,进退有节。观其眷恋坟陇,其孝可移于朝廷;尽礼旧主,其忠可事于新君。夫能推此类以求贤,则知人几于易矣。
《周书·卷四十二》
【注】①嶷(nì)然:庄重、严肃的样子。2愬:同“诉”。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霞字子升,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B.河东解人是籍贯。古人常用籍贯称呼,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 |
C.髫岁,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桃花源记》中写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
D.及察殂,殂,去世。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 |
B.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 |
C.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 |
D.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昌侯欣赏柳霞的仪度,故意派人踩踏他的衣摆,看他如何应对。柳霞应对有度,颇有雅士风采。 |
B.柳霞以“宗族盖寡”“独守坟柏”为由,没有接受萧察的任命。直到保定中年,又被征召才入朝为官。 |
C.柳霞为官重以德教民,只对屡教不改者稍加惩戒,让其知道羞耻;对于被感化的人则不再认为他犯有过错。 |
D.柳霞为子至孝,在绝境中感动天地:扶棺西归时,愬天求哀,风浪得止;母病无救时,吮脓遂瘳。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霞徐步稍前,曾不顾盼。
(2)我君仁惠如此,其可欺乎!
(3)夫能推此类以求贤,则知人几于易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置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徙之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坍塌)。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牒(诉讼)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给)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民大获利。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稍迁刑部主事。嘉兴人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疏虽留中,镂版书毁。以员外郎巡京辅,出疑者三百余人。进郎中。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宦人嘱巡抚檄取亲讯。幼学固不予,立杖杀之。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已而,念己去,升必复肆,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久之,以副使督九江兵备。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一》,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故土城,卑且圮卑: 位置低下,低矮 |
B.给饥民粟,俾修筑俾:使 |
C.迁湖州知府,甫至甫:开始 |
D.御史以闻闻: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幼学“政务惠民”的一组是
①垦莱田八百余顷②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③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
④以员外郎巡京辅⑤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⑥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A.①②⑤ | B.①②⑥ | C.③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幼学任确山知县时,一方面致力于施惠于民,一方面敢于触犯权贵,严明法纪,汝宁知府担心他惹上祸端,请求上司将幼学调到中牟。 |
B.陈幼学在中牟任职时,组织百姓捕蝗抗灾,修复城墙,开垦荒地,开凿沟渠,治理水患,由于措施得力,政绩卓越。 |
C.陈幼学任湖州知府时,严格执法,为民除害;发生洪涝灾害时,他全力抗灾,虽然荒废政务,但被救活的饥民有三十四万多人。 |
D.陈幼学七十岁时,去职还乡,供养老母,母亲去世后朝廷曾两次征召,他都没有赴任,去世后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已而,念己去,升必复肆,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元澄,字道镜,少好学,美鬓发,善举止,言辞清辩,响若县钟。其父任城王薨,居丧以孝闻。袭封,加征北大将军。以氐羌反叛,除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文明太后引见诫励,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加侍中,赐衣一袭,乘黄马一匹,以桂其德。转开府、徐州刺史,甚著声绩。朝京师,引见于皇信堂。孝文诏澄曰:“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对曰“:郑国寡弱,摄于强邻,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来示威。虽乖古式,合今权道。”帝方变革,深善其对,笑曰“:任城当欲为魏子产也!朕方改朝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后征为中书令,改授尚书令。后帝外示要南讨,意在谋迁,乃独谓澄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固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深赞成其事。帝曰“:任城便是我子房!”于是,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尚书左仆射。及车驾幸洛阳,定迁都计谋,诏澄驰驿向北,问彼百司,论择可否。澄既至代都,众闻迁诏,莫不惊骇。澄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遂南驰还报,会车驾于滑台。帝大曰:“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从幸邺宫,除吏部尚书。恒州刺史穆泰在州谋反,授澄节、铜武、竹使符,御杖左右,仍行恒州事。行达雁门,遣侍御史李焕先赴。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具状表闻。帝览表,乃大悦曰:“我任城可谓社稷臣,正复皋陶断狱,岂能过之?”顾咸阳王等曰“:汝等说当其处,不能办此也。”车驾寻幸平城,劳澄,引见逆徒,无一人称枉,时人莫不叹之。帝谓左右曰:“必也无讼,今日见之。”以澄正尚书。
(节选自《北史·元澄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
B.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
C.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
D.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
D.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澄自幼好学,气质不凡。文明太后十分欣赏他的风采神韵,认为他能承担重任,后来他收到朝廷重用、重赏,仕途顺利。 |
B.元澄识见深远,通达权变。他引用郑子产铸刑书的史事鼓励孝文帝大胆变革,认为即使变革有悖于古制,也适合于当下的权变之道。 |
C.元澄才干出众,深得孝文帝信任。孝文帝迁都的想法起初只告诉元澄一人,确定迁都后,孝文帝安排元澄说服大臣们。 |
D.元澄断狱公正,令人叹服。他办理恒州刺史穆泰案,不仅受到孝文帝的极力称赞,连逆徒也觉得不冤枉,也为当时人叹服。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
(2)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