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材料三:1958年,中国出现了亩产13万斤的“中稻高产卫星”和一棵白菜重250斤、一个萝卜重千斤等众多违背经济发展客观经济规律的“奇迹”。……但是农村经济水平普遍很低,大食堂难以维持,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城乡粮油棉等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许多地区因饥饿发生了浮肿病,有的地方人口死亡率剧增。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针对材料一的现象,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什么法律?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是什么事件导致的严重后果?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农村的什么制度?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联改革的区别 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区别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15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4周年。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走向辉煌。
材料一、1949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
(1)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4)
材料二:“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2)依据材料二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巨大成就。请举二例证明。
材料三: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
——中央电视台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2分)请举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一例?(2分)
(4)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也曾犯过严重的失误,请举二例。(4分)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1979年1月1日社论
(5)材料四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与哪一次会议有关?这次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这次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6)为了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我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是指什么?形成了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请问这个“旗帜”是什么?(2分)
(7)纵观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你一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历程有所感悟。请你将自己心中的感想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
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表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唐朝中央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
(2)根据材料二,元朝为了控制辽阔的疆域,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建立这一制度的元朝皇帝是谁?
(3)材料三所涉及的重要机构名称是什么?设立于清朝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有什么作用?
(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材料二、三均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下》)
请回答:
(1)图一与图二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藏族的祖先)的友好关系?请列举唐朝与这个民族密切交往的一个事例。
(2)清初受到册封的除了材料二中提到的达赖,还有一位喇嘛教首领班禅,请问册封他的皇帝是谁?赐予他的封号是什么
(3)清朝政府在西藏还采取了图三反映的措施,它有何重要作用?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4)结合上述图片和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二: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藩市”藩学“,还先后在广州、A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三:《天妃灵应之记》碑文记载:“郑君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qu)……。”
材料四: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以同有无”。……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2)材料二中导致“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材料二中的A为何地?
(3)材料三中的“郑君”指谁?他最远到达哪些地方?
(4)材料四,乾隆帝的话在现实中演化为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的影响?
(5)从唐、宋、明到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

综合题《爱我中华》的歌词写道:“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是唐朝哪位皇帝说的?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开明政策?可见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融洽的,请举出一例史实来说明 。
(2)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其建立者是谁?为了维护特权,强化统治,蒙古统治者实行什么民族政策?为管理西藏,元朝在中央设立什么机构?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3)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就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请你为我国政府献计献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