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人说:明治维新“为前所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识贫弱境地时,王政维新的美名终究也是徒有其名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的一大紧急任务。
——木户孝允《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
材料二 明治政府教育纪事(节选)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新《学制》,迅速普及教育。
1881年制定《中学教学大纲》。
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
1871年,在工部省设立“工学案”,专门负责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
1896年3月,国会通过《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
材料三 日本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率
年代 |
1885 |
1890 |
1910 |
比率 |
1.8% |
2.1% |
2.3% |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材料四 《教育令》经1880年修改后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提出:虽然儒学是来自于中国,但它与日本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着,如果日本采用儒学教法,必须先学习尊崇处于国家最高地位的天皇。
——肖兴安 熊家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木户孝允认为“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的理由。据材料一,指出日本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主要举措。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某校的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完历史《必修2》后,对“市场”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请你和他们一道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组:中国古代城市的市场布局分析(以汉唐——宋元为例)
材料一
第二组:世界市场的走势:由区域到整体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世界
第三组: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由被动走向主动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到宋元时期市场布局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市场由区域走向整体的过程,并概述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以及新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2013年10月1日,由民主党把持的参议院和由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未能就新财年的政府预算达成一致,政府拿不到办公经费,部分部门只能暂时关门。其实政府预算是“躺枪”,国会两党的分歧并不在政府预算案上,分歧焦点是奥巴马医改法案。坚决反对医改的共和党试图通过给政府预算附加条件来阻挠医改实施,而民主党则坚决反对这种捆绑做法,要求一码归一码,预算是预算,医改是医改。所以,美国政府部门临时关门其实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按照美国1921预算与会计法案及1974年国会预算暨截留控制法案等的要求,任何全权预算支出必须通过相应的年度政府岁出预算案的支持方才有效。自美国国会预算程序于1976年正式执行以来,美国政府一共停摆过18次。最少的1天,最多的达21天(克林顿执政时期)。
——凤凰网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三个朝代的中枢权力架构。有人认为图示一和二的架构具有民主的色彩,请说明之,概括其实质。
(2)美国的制宪者们所设计的政治制度中“有衡”是如何体现的?简评现今美国政府屡次关门事件。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催生”共和体制的努力。
历史上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都曾创造出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文化,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近代思想文化发展上却走出风格迥异却又殊途同归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思想文化领域而言,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当时的欧洲人……为法国启蒙思想家那些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所折服。一时间,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1850年,雨果在追悼某一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三 “物质的革命失败了,政治的革命失败了。现在有思想革命的萌芽了。”“真正的中华民国必须建设在新思想的上面。新思想必须放在新文学里面……所以未来中华民国的长成,很靠着文学革命的培养。”——傅斯年《白话文学与心理改革》
材料四今日文学大病,在于徒有形式而无精神,徒有文而无质,徒有铿锵之韵,貌似之辞而已。今欲救此弊,宜从三事入手。第一,须言之有物;第二,须讲求文法;第三,当用“文之文字”时不可避之。
——胡适《逼上梁山》
(1)结合材料一分析“法语热”风靡欧洲大陆的原因。
(2)材料二中雨果所追悼的文学家是谁?请说明判断依据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傅斯年和胡适的共同主张,并分析原因。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法两国在思想启蒙上的不同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上古时期,许多文明古国基本上独立取得自己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是其中的一个中心。中古时期,巴比伦、埃及、希腊等国衰落,只有中国仍居世界前列,除了蚕桑、茶等农业技术、冶铁术、造纸术、造船、瓷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拱桥、针灸等外,远远比西方国家先进的成就还有:指南车、记里鼓车、水碓磨、龙骨车、石碾、风箱、独轮车、马颈套、弓弩、天然气井等。中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向东、向南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和印度等国;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并且扩散到欧洲,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材料二正如艾赛亚•柏林所说的:“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恩《科学中的革命》
材料三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说:中国经济现代化曾经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年至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美差距100年》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
重大成就 |
作用和意义 |
1961年 |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
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
1964年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 |
1970年 |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
1965年 |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
1974年 |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
——整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中所说的“牛顿的原理和方法”指的是什么?说明牛顿的成就对思想界如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科技自身特点和思想文化背景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曾经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中错失前两次机遇的原因。
(4)材料三认为中国“1957年至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这与材料四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相矛盾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1)同学们搜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思潮 |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
主要原因 |
洋务思潮 |
“中体西用” |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
维新思潮 |
||
新文化运动 |
(2)某同学搜集到天涯论坛一篇文章《漫谈儒家的三纲五常》,其中有段: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母体文化,是极不明智的,也是极其荒谬的。统统的加以否定,肯定是犯了极左的幼稚病;完全加以继承,肯定是犯了极右的老朽病。该继承的却不继承,不该继承的却强行继承,那肯定是患了精神与功能上的紊乱症。还有什么和谐稳定可谈呢!
请问:犯了“极左的幼稚病”和“极右的老朽病”分别是影射什么运动?
(3)某位同学笃信西方学者亨廷顿的观点,因为他认为“儒教与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儒家文化不能与民主并存。”结合相关史实,请至少举一例给予反驳
(4)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