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
|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
|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
|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
| B.民族危机逐渐加重 |
| C.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
|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
关于鸦片战争,近代史主流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 A.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
| B.清史鸦片战争观是错误的 |
| C.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
| D.不同史观必得出不同结论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辩化 |
| B.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
|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
| D.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主流化 |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
|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
|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
| D.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贷賙(zho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租佃已经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 B.地主放弃了对佃户的控制 |
| C.地主注意改善与佃户间的关系 |
|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