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
――《华声论坛•甲午海战110周年祭》
材料二: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敢峰主编《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戴高乐》
材料三: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或归宿……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即使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并不以第三国为目标或对象,这种关系也会对第三国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夏礼对中日战争和清朝政权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外交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外交目标提出的背景。
(3)运用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的决定性因素。
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是全人类的政治发展趋势,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方式角度简析形成图一、图二两种不同政治体制的原因。(4分)两种政体为近现代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留下了哪些有益的借鉴?(4分)
材料二 从古典民主没落到现代民主萌生,中间长达千余年,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国家先后建立。但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
(2)若对材料二中造成西方各国政治模式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应从哪些角度思考?(6分)
材料三 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华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宪政体制的突出特点。(2分)美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最适合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4分)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它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以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材料五
材料六“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2)据材料三、四、五概括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3)导致材料六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和重大创新或举措?
材料七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了哪些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利用建国以来的史实,对材料(一)——(七)条内容中的任意一条进行证明。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甘地和孙中山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材料一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等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三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指不胜屈。然负之而可举者,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
(1)依据材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和活动进行评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者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并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尼克松说:美国不在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文中所说的“转折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对比材料一、二,概况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法国《1791年宪法》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在正文中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委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两国民主力量 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历程。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