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8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被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转折点”是指(  )

A.正式确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决定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
C.改革重心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此拉开帷幕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孙中山说:“现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之下,各阶级中自有力求解救中国,要求独立之共同倾向”,“邀请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以期有益于革命之实行,……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材料表明孙中山同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动机是(  )
①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②壮大革命力量,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③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社会,各阶级都要求实现民族独立④改组国民党,给国民党增加新的血液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 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 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

A.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D.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C.从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国的殖民扩张

从下图两幅漫画,得出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是(   )

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B.社会主义从发展到受阻
C.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