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顸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梁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顸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B.“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C.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作者是怎样叙述老太太的故事的?这样的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提起红树林,可能许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它的作用却丝毫不因受关注程度低而减弱。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生长于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唯一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了海岸森林的脊梁作用,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因此它能吸引大量鱼、虾、蟹等生物来此觅食栖息,繁衍后代。此外红树林区还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生产繁殖的场所。
世界上的红树林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共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在东亚,一个在中南美洲,而其中又以东亚的较为繁茂。我国的红树林与东亚的红树林是同一类型,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和浙江南部海岸。其中广西的红树林资源量最丰富,其面积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1/3强。在太平洋西,无论是种类还是分布范围,我国的红树林都具有代表性。
美丽的红树林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更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的体现。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还有159种变种的藻类。红树林对人类也具有巨大生态效益。由于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牢固扎根于海滩淤泥中,形成一道与海岸线平行的天然屏障,故可有效抵御和降低自然灾害对堤围的危害。据专家们保守估计,中国红树林总的生态功能价值为每年23.7亿元,这其中还有大量的直接和间接价值没被计算的在内,如景观生态价值、湿地系统营造价值、风险及污水去除价值、降低赤潮发生频率、自身药用价值、经济用材价值等等,如果这些项目均被科学地计算在内,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将大大提高。因此,红树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可就是这样一个海岸守护神,仍然没有摆脱被人类破坏的命运。
东南亚可谓热带红树林的重灾区,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状况也令人担忧。最近10多年来,由于围海造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不少地区的红树林面积锐减,甚至已经消失。据统计,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46万公顷,不及世界红树林总面积的1%。如今仍有人无视国家法规,依然在大片地砍伐红树林。 1998年深圳、珠海等地海域先后暴发的大面积赤潮,造成先后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生态专家一致认为赤潮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红树林的大面积减少。面对惨痛教训,人们开始醒悟。我国目前保护红树林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项目──中荷合作雷州半岛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已正式开工。相信不久的将来,红树林将会重现于碧水蓝天之间。
(摘自《中国环境生态网》)
1、下列对“红树林”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红树林是一种不为世人所了解的非红色稀有胎生植物。
B.红树林是一种生长于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C.红树林是一种非红颜色稀有木本胎生植物,是生长于陆地向海洋过渡地带的特殊生态系。
D.红树林是一种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木本植物。
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红树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原因的一项是
A.红树林在景观生态、湿地系统营造、自身药用和经济用材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B.美丽的红树林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巨大生态效益。
C.红树林是抵御和降低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是海岸的守护神。
D.红树林是稀有木本胎生植物,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分布很广。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对红树林的不甚了解和关注不够极大的影响了其作用和生态价值的充分体现。
B.在太平洋西,我国的红树林无论是种类还是分布范围,都具有代表性。
C.调查研究表明,世界上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是红树林。
D.世界上的红树林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东亚和美洲是其两个主要分布中心。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于人为因素,世界其他地区的红树林面积也在不断减少,甚至消失。
B.我们只要不围海造田、围海养殖和非法砍伐红树林,我国沿海就绝不会出现赤潮泛滥。
C.如果将红树林的直接和间接价值都科学地计算在内,那么我国红树林每年总的生态价值将会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增加。
D.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法制的不断健全,红树林重现于碧水蓝天之间将会成为现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什么是骨水泥?是骨骼粉碎加工制成的水泥呢,还是可以制成骨骼的水泥材料? 都不是。它是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的医用材料,由于它的部分物理性质以及凝固后外观和性状颇像建筑、装修用的白水泥,便有了如此通俗的名称。其实,它的正名是骨粘固剂或骨固着剂。其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主要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关于是人体运动的枢纽,由于创伤或病变,可能变得僵硬、强直、出现疼痛症状,甚至无法活动。因而医生常进行“以旧换新”,将“废旧”关节切除,安上人造新关节。
给机器更换零部件,通过螺钉或焊接就可以做到。而人体关节是具有活力的器官,换上的人工关节,无论材料是金属、陶瓷或塑料,均为无活力的假体。如何以死代生,“弄假成真”,将两者牢固连接,并保持日久天长也不松动,就要动一番脑筋了。就像瓦工砌墙须用水泥粘结、勾缝,木工家具要用榫头和乳胶一样,医生想到发明一种特殊材料,专门用来固定人工关节。
经过多年研究,骨水泥在20年纪60年代初问世。骨水泥由白色粉末和无色带刺激气味的液体两部分制剂组成。使用时,只要按一定比例,将它们倒在一起调和,即可在室温下发生聚合反应。开始像砂浆,进而如同稀粥,接着变成面团一样,可以揉捏、挤压成任意形状,最后逐步固化,整个过程只有十几分钟。医生在其硬化前,将它置于准备更换关节的部位,随即安上人工关节。等到反应结束,局部温度稍微升高,摸上去有些发烫。此时,与优质建筑水泥同样坚固的骨水泥便成功地将人工关节与人体骨骼镶嵌,并牢牢地固定了。手术后经过短期康复,换上的关节即可发挥作用。这种固定相当牢靠,可保持十几年,乃至二十几年。
骨水泥作为人工关节手术的配套材料,它的出现被看作是人工关节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大大促进了人工关节手术的广泛开展,提高了治疗效果,帮助数以百万计的病人解除痛苦。
骨水泥除了用于固定人工关节外,在其他骨科疾病的治疗方面与卓尔不群。如良性骨肿瘤此起的骨质缺损,可用骨水泥填充。骨骼恶性肿瘤,发生病理骨折,可去除肿痛组织后,用骨水泥加钢针进行内部固定,以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有些伴有皮肤损饬的严重骨折,复位困难,又不好固定,可经皮肤打入多根粗钢针,进行复位,然后将皮肤粗钢针尾部相互连接,此时用骨水泥固定,既快又牢,十分方便。当然,骨水泥也有一些缺点,如填充时偶尔可引起骨髓腔内高压,致使脂肪滴进入血管,引起栓塞。另外,它毕竟与人体骨骼不同,时间过久,人工关节仍可能发生松动。
为了克服骨水泥的缺点,医生与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正从多方面加以改进提高。如采用专门的骨水泥枪进行填充,放置减压管,可以减少并发症,且更为安全。再如在骨水泥加入适当比例的骨粒,日后骨粒吸收,人体骨骼组织即慢慢长入骨水泥内部,可达到自身固定的目的,不易松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骨长泥更将受到医学界的青睐。
1、下列对“骨水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骨水泥不是骨骼粉碎加工制成的水泥,也不是制成骨骼的水泥材料,而是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的医用配套材料。
B.骨水泥的物理性质以及凝固后外观和形状颇像建筑、装修用的白水泥,所以便有了如此通俗的名称。
C.骨水泥的正名是骨粘固剂或骨固着剂,主要用来固定人工关节,并保持长久不松动。
D.骨水泥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主要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2、下列对骨水泥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的使用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时,将组成骨水泥的白色粉末和无色带刺激气味的液体两部分制剂倒在一起调和,使它们在室温下发生聚合反应。
B.在聚合反应中,骨水泥开始像稀粥,进而如同砂浆,接着变成面团一样,可以揉捏、挤压成任意形状,最后逐步固化。
C.骨水泥固体后,医生净将它置于准备更换关节的部位,随即安上工人关节。
D.等到聚合反应结束,局部温度微升高,摸上去有些发烫。这时坚固的骨水泥便成功地将人工关节与人体骨骼镶嵌,并牢牢地固定了。
3、下列有关“骨水泥治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水泥大大促进了人工关节手术的广泛开展,提高了治疗效果,帮助数以百万计的病人解除了痛苦。因此,骨水泥的出现被看作是人工关节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B.骨水泥除了用于固定人工关节外,在其他骨科疾病的治疗方面也很出色。如良性骨肿瘤引起的骨质缺损,可用骨水泥填充。
C.有些伴有皮肤损伤的严重骨折,复位困难,又不好固定,可经皮肤打入多根粗钢针,进行复位,然后将皮肤粗钢针尾部相互连接,此时用骨水泥固定,既快又牢,十分方便。
D.骨水泥也有一些缺点,如填充时就会引起骨髓腔内高压,致使脂肪滴进入血管,引起栓塞。
4、根据原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水泥的发展,从某种程度说,是医生受了“瓦工砌墙须用水泥粘结、勾缝,木工做家具要用榫头和乳胶”等事实的启发的结果。
B.置换上的人工关节,无论材料是金属、陶瓷,还是塑料,骨水泥都能将它与人体骨骼牢固连接。
C.骨水泥毕竟与人体骨骼不同,时间过久,人工关节仍可能发生松动。但是如果在骨水泥中加入适当比例的骨粒,日后骨粒吸收,人体骨骼组织即慢慢长入骨水泥内部,可达到自身固定的目的,就不会再松动。
D.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骨水泥带来的并发症会越来越少,骨水泥的使用会越来越安全,从而达到更好地造福病人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理查德•克雷恩认为,距今5万年前,由于人类大脑发生了生理变化,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人类祖先爆发了一场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的巨大革命。克雷恩教授称,这场革命始于一场基因突变,正是这场基因突变改变了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
一些人类学家确信,正是这场基因突变之后,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装饰自己的形体外表,创造抽象的象征艺术。克雷恩教授说,所有这些都是渐进式完成的,由于不同地方人口的素质不同,因此在文化上的进步也会有快慢之分。
克雷恩教授认为,过去学术界提起人类文化的进步,生理学上的解释总是被否定的,但是事实上生理学上的解释与当今许多已知现实能够更好地吻合。正是由于这种生理上的改变,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才获得了全面提升。
事实上,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支持这种理论的有力证据,它便是最近首次发现的被证明影响人类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语言基因”——FOXP2。
2001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观察一个家庭的祖孙三代发现,该家庭几乎有一半的成员患有遗传病,表现症状包括混淆发音、搞错词语顺序、语言理解困难。结果发现所有患病成员都拥有一个使得FOXP2基因失活的突变。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人类的FOXP2基因与其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类似基因存在两个细微的差别,而人类具有语言能力,非人类灵长类则没有。
克雷恩说,200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20万年前直到现在,FOXP2从未停止过进化。但是约5万年前所发生的那场突变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当时的人类活动突然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创造一些不具有实用价值、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工制品。
克雷恩教授最后说:“这组控制语言和创造力的基因总数1万个左右,正是它们的随机突变,才诱发了人类文化崭新模式的出现。现代生物科技实在太令人惊奇了,没有什么工作比研究基因更让我感到兴奋的了,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永远没有尽头。”
1、下列对“语言基因”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语言基因”是5万年前给人类带来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巨大革命的生理因素。
B.“语言基因”是使人类拥有装饰自己的形体外表,创造抽象的象征艺术能力的基因。
C.“语言基因”是在生理上影响人类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控制人类创造力的基因。
D.“语言基因”是显示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类似基因存在细微差别的关键。
2、根据原文,“语言基因”的发现对人类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非洲大陆上的人类祖先爆发的基因突变改变了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
B.学术界对人类文化的进步不仅作出社会学的解释,而且认可生理学上的解释。
C.人类了解了自己如何会创造一些不具有实用价值、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工制品。
D.使得科学家们发现了总数1万个左右的控制语言和创造力的基因。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5万年前人类祖先爆发的一场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的革命始于一场基因突变,人类大脑产生了变化。
B.基因突变使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装饰自己的形体外表,创造抽象艺术。当然,这些文化的进步是渐进式的,有快慢之分的。
C.“语言基因”控制着人类的语言能力和创造力,诱发了人类文化崭新模式的出现,促进了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
D.在科学家观察的家庭中,所有患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疾病的人都拥有一个使得FOXP2基因失活的突变。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基因”的发现预示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将由生理学作出完整周全的解释。
B.对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等语言障碍有了基因遗传的解释,因此就可能进行基因治疗。
C.“语言基因”能影响人类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因而它的突变也可能全面提升人类的创造力。
D.科学家发现人类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似基因存在两个细微的差别,对研究人类基因特征有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乡村篱笆
杨树培
篱笆是乡村特有的景致,就像其它乡村特有的事物一样,篱笆代表着乡村的某种表情。它的身上藏着一种隐秘的不为人知的东西,区别于城市的狡诈和圆滑。
篱笆的前身是苍翠葱绿的竹子和树木,这都是一些离土地最近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篱笆也是乡村的另外一种植物,只不过它更加随意一些,不需要生根就能进入黝黑的泥土,稳稳当当地排列在一起就可以站得很牢靠。用城市里流行的话来说,篱笆该是一道原生态的环保的墙。
但我却更倾向于认为篱笆是一道朴素的没有处0积虑的屏障。它不是城市里的墙:坚固封闭,钢筋铁骨。高耸而板着严肃的脸,对来人充满了讳莫如深的戒备。篱笆是敞开的,它的门往往用藤条缠绕,轻轻绕开藤条就能够进入宅院。其实篱笆要遮挡的并不是陌生的来人,乡村的主人从来都不拒绝陌生人的到访。在乡村,采者是客,没有拒之门外的道理。篱笆遮挡的仅仅是那些不晓世事的鸡狗,有顽皮一些的会跑到院子里糟蹋晾晒在地面的谷物,或毁了门前那一畦水灵的青菜,或推门而入在房屋后留下些恶作剧般的纪念。所以,乡村的人便筑起了一道篱笆,疏朗敞开,低矮简易,将那些偷偷溜出来在乡村的路上玩耍的鸡鸭,还有呆头呆脑的贪吃的鹅都挡在了院子外。
如果院子是乡村的裙摆,那么篱笆就是裙摆上的花边;如果院子是;村人们敞开的心扉,那么篱笆就是他们0里缤纷的色彩。篱笆和院子一起成为乡村最精致的风景。很多年之后,走出乡村,睡在城市没有泥土昧的夜晚中,我常常以梦见篱笆和院子的方式怀念乡村。乡村的篱笆是各有特色的,就像那些各样的花边,有素淡.最的,银灰色的树篱上缠绕着棕色的藤条,藤条线条简洁,节奏极其明快;也有热烈些的.那都是泛青的树枝,篱笆上爬满了柔嫩的青藤,一根四处游荡的牵牛,或是一棵野葡萄、一棵扶芳藤。春天到采,照例会有盛大的花事,淡黄的、深紫的或浅红的花都顺着篱笆的脊背倾泻下来一运气好的时候还会遇见一两棵小雏菊或者一两棵丁香静立篱笆边,那是篱笆的邻居,她们并不在乎站在篱笆墙的里面还是站在篱笆墙的外面,她们也不轻易挪动自己的脚步。当然,乡村的人们对于这些植物也是友好的,并不去打扰她们春天里的雅致心情。
光顾篱笆的还有另外一些客人,比如红色的蜻蜓或者一身黑衣的蝴蝶,她们安静地在低空里漫步,累了就停在篱笆上,变成篱笆身上一件灵动的饰物,或者顺着篱笆上的藤叶飞过去,让你误以为是一朵火红的或者黑色的花突然飞了起来。篱笆是蝴蝶、蜻蜓、蜜蜂们的停靠站,她们带着各样的心情从远处飞来降落在此,又带着各样的心情飞向远处。没有哪一只鸟哪一只蝴蝶想把自己的巢筑在这里,它们都明白篱笆只是月台,有众人经过,那里不适合长期居住,偶尔也会有只极大意的鸟儿把自己的巢筑在篱笆墙一共枝叶繁茂的地方,这大致是一种错误,但这样的错误它们并不常常犯。,
篱笆就是这样,它并不是乡村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但却是勾勒我乡村记忆必不可少的,没有篱笆的乡村会失去一些富有韵味的节奏和线条所以,篱笆对于乡村的美丽采说,是少女流畅的黑发问跳动的红发卡,或是她洁白的裙摆上的一圈考究的花边。
本文中“篱笆”这个意象有哪些特征意义?请结合全文概括。(5分)
第三自然段作者说“篱笆遮挡的仅仅是那些不晓世事的鸡狗”,请说说“仅仅”一词的妙处。(6分)
第四、五自然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赏析。(6分)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作者说:“篱笆……是勾勒我乡村记忆必不可少的”,那么这篇文章仅仅是在怀旧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池塘
贾平凹
①那时候,我很幼小,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父亲在一次运动中死了,母亲却撇下我,出门走了别家。孤伶伶的我,就被祖母接到了乡下的老家。祖母已经年迈,眼花得不能挑针,终日忙着为人洗衣,小棒槌就在捶布石上咣当咣当地捶打。我先是守在一旁,那声响太是单调,再不能忍,就一个人到门前的池塘寻乐去了。
②池塘里有着生命,也有着颜色,那红莲,那白鹅,那绿荷……它们生活它们的,各有各的乐趣。我却不能下水去,只是看那露水,在荷叶上滚成碎珠,又滚成大颗,末了,阳光下一丝一缕地净了,那鱼群,散开一片,又聚起一堆,倏然全然逝去,只有一个空白了。它们认不得我,我却牢牢记住了他们,摇着岸边的一株梧桐,落一片叶儿到他们身边,我觉得那便便是我了,在他们之中了,千声万声地唤他们是朋友呢。
③到了冬天,这是我很悲伤的事,塘里结了冰,白花花的,我的朋友再不见了。我沿池塘沿儿去找,却只有几根枯苇,在风里飘着芦絮,捉到一朵了,托在手心,倏忽却又飞了,又去捉回,又再飞去……祖母知道我的烦恼,一边捶着棒槌,一边抹泪,村里人却都说我是怪孩子,在寻找什么呢?
④时间一天天过去,池塘里起了风,冰一块块融了。终有一天,我正看着,就在那远远地方,似乎有了一个嫩黄黄的卷儿。蓦地,在好多地方,也都有了那样的卷儿。那是什么呢?
⑤我一直守了半晌,卷儿终未展开。祖母说:“啊,荷叶要出来了!”我听了,却悲伤了起来,想池水这么绿,绿得发了墨,却染不了荷叶的嫩黄,它是患了什么病吗?一个冬天里是在水里病着吗?我只知道草儿从石板下长上来,是这般颜色,这般委屈,这水也有石板一
样的压迫吗?
⑥但它终于慢慢舒展开了,一个圆圆的、平和的模样,平浮在水面就不动了。三日、五日,那圆就多起来,先头的呈现出深绿,新生的还是浅绿,排列得似铺成的石板路。池塘里开始热闹,我的朋友又都出现,融融地,又该是一个乐园了。没想到这晚,起了风雨,哗哗啦啦喧嚣了一夜,天未亮,雨还未驻,我便急忙去塘边。
⑦果然池水比往日满了,荷叶狼籍着,有的已破碎,有的浸沉水里,我不禁呜呜啼哭起
来了。就在这时候,有一声尖叫,是那么地凄楚,我抬头看去,是一只什么鸟儿,肥胖胖的,羽毛并未丰满,却一缕一缕湿贴在身上,正站在一片荷叶上呜叫。那荷叶负不起它的重量,慢慢沉下水去,它惊恐着,扑闪着翅膀,又飞跳上另一片荷叶,那荷叶动荡不安,它几乎要跌倒了,就又跳上一片荷叶,但立即就沉下水去,没了它的腹部,它一声惊叫,溅起一团水花,又落在另一片荷叶上,斜了身子,酥酥地抖动……我不觉可怜起来了,它是从树上的巢里不慎掉下来的呢?还是贪玩好奇,忘了妈妈的叮嘱,来欣赏这大千世界呢?可怜的小鸟!这个世界怎么容得你去?这风儿雨儿,使你如何受得了呢?我纵然在岸上万般儿同情,又如何救得你啊?!
怎样理解第②段中划线的语句?(5分)
祖母说“啊,荷叶要出来了!”请你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为什么作者在上文说池塘是“一个乐园”,结尾处却详细描述了风雨过后池塘的凄惨景象?(6分)
阅读全文,分析文章以“池塘”为题的意义。(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