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受。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 )
A.泰勒斯 | B.普罗泰格拉 | C.苏格拉底 | D.亚里士多德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
D.“谁不加入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
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重商主义政策 |
下表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
1987年英、法、日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表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
第一产业 |
2% |
2% |
3% |
第二产业 |
38% |
38% |
40% |
第三产业 |
60% |
60% |
57% |
A. 建立“福利国家”
B. 第三产业上升
C.“新经济”出现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列关于该理论被认可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政策 |
B.20世纪70年代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