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
|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 A.鉴往知来 | B.以古讽今 |
| C.厚今薄古 | D.贯通古今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
|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
|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
|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 A.“信仰即可得救” |
| B.“人是万物的尺度” |
|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
|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
文艺复
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
| 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 |
| 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 |
| 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 |
| 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