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虽然,由斯之说,必谓彼之所明,皆吾中土所前有,甚者或谓其学皆得于东来,则又不关事实适用自蔽之说也。夫古人发其端,而后人莫能竟其绪;古人拟其大,而后人未能议其精,则犹之不学无术来化之民而已。祖父虽圣,何救子孙之童婚也哉!大抵古书难读,中国为尤。二千年来,士徇利禄,守阙残,无独辟之虑。是以生今日者,乃转于西学,得识古之用焉。此可为知者道,难与不知者言也。
——严复《宪法大义》
材料二 那时(指1895年),严复的影响已经很大,声望很高,为什么康有为不找严复合作呢?严复既然主张变法,为什么也不找康有为合作呢?这两个大人物谁也不找谁,谁也不提到谁,这两个人好像是并世而不相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两个人并不是“志同道合”,而是志同道不合。他们都主张变法,这是志同,但是变法的内容不同,这是道不合。因为志同,谁也不批评谁,因为道不合,谁也不拥护谁,所以就似乎是并世而不相知了。
——冯友兰
材料三  中国由“启蒙”转入“救亡”,决不是偶然的。早在新文化运动以前,严复、孙中山等人已经对西方的社会问题有了轮廓性的认知,早已在思想上破除了对西方文化的迷信。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西方文化危机的总爆发,即便说这种“爆发”还只是处于调整的过程中,处于完成中,但是西方文化内在的缺陷已经昭然若揭。因此,当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长期受实用思维影响的中国人很快就转移了视线。罩着“救亡”的“启蒙”外衣被毫不留情地扒掉了,“德先生”也只好沦为一种历史资源以备来日发掘和使用。
——李向帅《中国的启蒙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严复的基本观点。(不要照抄原文)(6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严复、康有为学术观点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在中国出现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就中西文化的关系谈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绺(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3)分析材料三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中国历史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已婚妇女都有两个姓氏,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妻从夫姓”。李氏、王氏,阿李、阿王……这就是五代以后已婚妇女留在官私簿籍上的“称谓”。 不过,由于众多人同用一个姓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过于简化的称谓显然难以起到识别作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就是把丈夫的姓氏加在妻子的姓氏前面,如“刘王氏”、“赵邢氏”、“洪李氏”文例,既标明已婚身份,又提示她是某姓成员及其母家的姓氏,可谓一石三鸟。
——摘编自百度词条
(1)古代已婚妇女长期没有自己独立的姓氏,这说明了什么?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
——摘编自百度百科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妇女缠足在清代“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材料三放足运动真正意义上拉开序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初期,四川境内所办的女学,规定入学者必须天足。各地报刊争相刊载颂扬放足的文章,凡有民众聚会的场所,如书社、茶园、读报社、讲演堂,都配合进行宣传,宣传天足的文章还选进小学教科书,一批民众喜闻乐见的歌谣、说唱、戏剧,活跃在舞台上,使放足为荣做到家喻户晓。
—摘编自百度百科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足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
材料四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大会共选出湖南省出席全国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18人,其中女性27名,占总数的22.88%。这些女委员来自各条战线,其中有女领导干部,有工人,有农民,有医卫工作者,有科技工作者,有教育工作者,有体育工作者,有金融工作者,有旅游界人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民营企业家阳国秀、罗美元、王安安、杨莉,女村支书李友妹;村妇代会主任伍冬兰,2007年“湖南省十大杰出女性”文花枝、吴建平等同志光荣当选。
——中国妇女网2008年2月1日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湖南省出席全国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女性代表有什么特点?反映了我国政治发展怎样的趋势?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指出二者主张的差异。
材料二就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形式而言,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中的一个流向;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才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化才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大趋势。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
材料三数据背后的中国(数据来源:豆丁网)
第一组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业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第二组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得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
第三组 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


农业
工业
总产量


总产量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斤
2200万担
比上年增长5.7%
670万吨
2亿吨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11%
3400亿斤
2400万担
比上年增长8.5%
720万吨
2.17亿吨

第四组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摘编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1999年12月采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为宗教宣传品, 占总数的69%。 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0%。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来的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185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墅各一所。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传播有哪些主要途径?
材料二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哟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发起人
在会议中所占席数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3)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位对比说明了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