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当地居民都跑来崖边……有人给我们送来食物。有一个老人坐船前来……许多人都来到了,包括妇女在内,每个人都带些东西。
材料二: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与次之后,我回到了长勒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根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600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岛得到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他的居民纳贡。
请回答:
(1)当地居民指什么人?哥伦布称他们为什么人?(2分)
(2)从材料中找一句能典型反映哥伦布航海活动本质的话。
(3)从史料中可见当地居民对哥伦布一行采取了什么态度?
(4)欧洲殖民者后来又是怎样对待这些当地居民的?它揭示了什么?
(5)说说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是什么?
如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请观察下面的图片,然后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A、B两处的人物分别是谁?图一中的辩论结束后,秦国开始了哪一重大活动?最终促成了哪一社会制度的确立?
(2)图二中的姓氏改变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再举出该事件中的两项措施。上述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结合上面两幅图片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你从上述两件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如图,识读以下古代历史人物的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1)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有着怎样的地位?(3分)
(2)老子又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2分)
(3)韩非子的学说深受哪国国君的赏识,成为该国变法的理论基础?(1分)
(4)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了怎样的学术繁荣局面?(1分)
(5)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同学们都关心、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更加优秀,请你分别在墨、儒、道、法、兵家中任选三家的代表为班集体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探究题(15分)
自古以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哪几朝?
(2)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哪朝?该朝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台湾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4)元朝时候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你认为出现这一盛况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二、“以铜做镜,可整衣冠;以史做镜,可见兴旺;以人为镜,可知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材料三、“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五“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请回答:
(1)材料一至材料四皆出自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之口,请说出他的名字。并说出历史上称他的统治为什么?
(2)结合材料一,说说看这位君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位君主有什么样的品质?
(4)材料三所涉及的是这一时期的什么制度?这位皇帝为这一制度的完善做了什么?
(5)材料四说明这位君主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6)材料五“先皇帝”时发生了什么类似的历史事件?材料中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哪两家的关系?这些事件带来了什么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四、“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材料五、“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尽取膏腴是此河。”
材料六: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此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3)请说出这条“河”的南北起止点。
(4)除该河外,请你写出两个古代著名工程。
(5)从材料六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中,谈谈你的体会。
(6)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百姓关注,国家重视。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从历史角度说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