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犬儒: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
⑴犬儒是个外来词,人们通常将它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但要更完整把握它,就需要追溯一下它的起源和演变。   
⑵犬儒派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狄奥根尼。这派哲学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据说狄奥根尼本人住在一个桶里,以讨饭为生。有人讥笑他活得象条狗,他却不恼。“犬儒”之称由此得名。   
⑶早期的犬儒是极其严肃的,狄奥根尼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狄奥根尼也确实愤世嫉俗,他曾经在大白天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⑷随着犬儒哲学的流行,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后来的犬儒派发表宏论,竭力鼓吹没有物质财富是多么的美好,而对自己的家乡依依不舍或悲悼自己亲人的死亡是多么愚蠢。德勒斯就说:“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并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超脱”到这一步,未免就有些矫情了。还是这位德勒斯,当富翁送给他一笔钱时,他收下了,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曲膝,也不唠叨不满。”这里暗含的逻辑是,金钱本是无所谓的东西,我若拒绝你的馈赠或收下金钱又表示感谢,倒显得我把金钱太当回事了。这种态度看上去很洒脱,但好象又有些无耻。  
⑸早期的犬儒派是依据一种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派依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这自然就引出了一个后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那一个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世俗观念满不在乎的同时,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任何世俗的东西。于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狄奥根尼坚持真善、揭穿伪善的批评精神也就变成了他们对善良、德性、理想的怀疑与无情嘲弄。   
⑹犬儒一词的演变证明,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其间只有一步之差。一般来说,愤世嫉俗总是激烈的理想主义,玩世不恭则是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偏偏是那些看上去最激烈的理想主义反倒很容易转变为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原因何在?因为,许多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在看待世界时缺少程度意识或分寸感,对他人缺少设身处地的同情和理解,不承认各种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他们很容易走向绝望,进而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则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唯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一个理想主义者常常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才变成犬儒的,但正如哈里斯所言:“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下列关于“犬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可以把“犬儒”理解为“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但追溯它的起源和演变可以看出,“愤世嫉俗”与“玩世不恭”其实是有区别的。
B.对狄奥根尼而言,蔑视俗世的荣华富贵与解放心灵有关,而德勒斯的逻辑是,既然不把世间的财富当回事,那又何必刻意去拒绝呢?
C.犬儒派逐渐从愤世嫉俗走向玩世不恭,选择了对世俗东西照单全收,所以他们虽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失去了所依据的道德原则。
D.对后期犬儒派而言,没有道德原则,自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既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了不得的,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要不得的。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狄奥根尼曾在大白天提着灯笼在城里游走,想寻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说明当时有高尚品德的人并不多。
B.德勒斯认为人不应该执著于亲人的死亡,对待亲人死亡的态度比较超脱,这反映了他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观点。
C.早期的犬儒主义坚持内在的美德和价值,鄙视外在的世俗和功利。但后来,犬儒主义却变成了对善良、德性、理想的怀疑与无情嘲弄。
D.犬儒主义者认为世界就是一场大玩笑,只能以玩笑对待,他们在过去饱尝了辛酸之后,就变得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了。

犬儒们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原因何在?请根据文本概括两点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字,解答问题。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阴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言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问题: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美哉,书卷气
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方不至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次起作用。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
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
读书大可随缘。我读书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书,往往碰到什么就读什么。友人赠我一套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置诸案头。翻读起来,立即被那种语淡意深的风格所吸引,便一读再读。有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初集,看得很有兴味,于是多方寻求,得到二集、三集……
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积聚使你沧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
(有删改)
注: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最大博物馆。
1.联系全文看,“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
2.“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这一句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
3.本文结尾一句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这句话含意丰富,请写出两点。
答:(1)
(2)
4.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紧扣题意概述有书卷气的好处。这“书卷气”是指通过读书养成的读书人特有的风格和气质。
B.大学者熊十力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这是因为《儒林外史》像一面镜子,让他进一步认识了自我。
C.文中引述王冶秋先生多次读《阿Q正传》的不同体会,表明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
D.“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一句领起第二、三两段,从本质上揭示了读书的重要作用。

E.“读书大可随缘”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个观点,意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读者,读书不必选择,书都可以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谈生命(节选)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般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裴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的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摘自《青年文摘》2001年第3期)
1.作者虽然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事实实上已经作出回答。作者认为生命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回答。
答:
2.“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答:
3.文章结尾说:“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也要感谢生命。”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都要感谢生命?
答: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又像一棵小树,意在展示生命前进和成长的过程。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一句,形象地表现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平和宁静的心境,也透出几分惆怅。”
C.“我不敢说未来,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反复出现,意在强调,人根本没有来生,应该抓住今生,不断奋斗。
D.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重现了“一江春水”拼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E.本文的写作意图是: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垓下一战,项羽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他的命运的悲剧性的显露也就达到了顶点。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写得最为动情的,大概就是这一段。从四面楚歌,到乌江渡口,中间经过了霸王别姬的柔肠百转,误入大泽的挣挫不前,斩将夺旗的叱咤生风,而终归于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容惭颜。英雄一死,千秋改容。
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嬴政和项羽。一个要将中国归于中央集权下的专制一统,一个要恢复天下到六国时代诸侯联盟的松散政制。这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的问题,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从历史的长时段看,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问题只在以何种方式统一。可以设想,即使没有秦的武力,天下也终将归于一体,这也为汉以后的历史实际所一次次证明。无可否认的是,秦王的铁骑确实使这一过程大大简化了。看上去,历史似乎少走了许多弯路,细想来却又未必。先不说铁骑下呻吟的民众,是否也有追求自己那一点卑微的生活自由的权力,就是从文明的发展来说,统一的后果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怀疑。中央集权确实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但是,作为代价,从原始社会时代开始积累起来的那一种有限民主(哪怕是统治阶级内部民主),也彻底丧失了。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士,逐渐变成了可以“倡优畜之”的文人。当秦军焚烧着六国的宫殿,将天下一切珍奇全都劫掠汇聚向咸阳时,中华文明也就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了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所谓“两都”或“三都”)。项羽的恢复六国,常被看着是历史的倒退,但从另一面看,或许也可以从孔子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的意义上去理解,说得更清楚一点,也就是从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意义上去理解。
虽然在细节上、性质上,存在许多重要的差异,但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嬴政与项羽的分别,或许可以拿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作比(虽然项羽所行仍是“霸道”)。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司马迁写《史记》时,正感受着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止不住要从感情上偏向项羽。李清照慨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只是借楚汉旧事,表达对南渡君臣的轻蔑。杜牧从“兵家”立场出发,不轻言失败。虽然所论只是一时的成败,但也于无意中表达出一种对所谓“历史必然”的怀疑。统一的趋势是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路径选择中就不存在某种偶然。乌江渡口的一幕,其实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
(节选自《读者欣赏》2004年第4期作者:邵宁宁)
1、文章中说“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又说“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作者所说的“深刻机微”“另一种可能性”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第二段开头说:“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嬴政和项羽。”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文中说:“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
B.秦王用铁骑扫平了六国,天下归于一体。秦王的铁骑使统一的过程大大简化了,历史少走了许多弯路。
C.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中华文明也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了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
D.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嬴政与项羽的分别,与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的分别完全相同。

E、司马迁感受到了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在写作《史记》时禁不住从感情上偏向项羽,使“垓下之战”大概成为整部《史记》中写得最为动情的一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004年10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法国印象派画展上,每个人都可以在1米开外的距离欣赏世界顶级的艺术杰作。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一幅幅耳熟能详的珍品,虽然已在各类杂志画册上看过多次,但如此近距离地看到真迹,其震撼力依然非言语所能形容。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们也许对技法、色彩、构图等都不甚了了,对西方绘画史也不那么熟稔,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这些杰作面前被深深打动。有人说过,艺术的目的就是唤醒我们的感觉,让我们用陌生的眼光重新打量熟悉的一切。所有的大地、天空、树木、草坡、河流都是熟悉不过的,但通过画家的笔触,我们再次感受这个世界,发现它动人心魄的美。
而这种美,是照片、画册或电视上的影像所绝对难以传递的。
艺术需要近距离,近距离地看画展、听音乐会、看话剧……现场,带给我们另一个视角,另一种全新的感受与体验。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有的时候,要想真切地感受此山,还是需要“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登山经历。对于艺术体验,尤其如此。现场,是心与心之间一次深刻的交流与融会,一次彻彻底底的惊喜与感动。
真迹带给人视觉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梵·高的画。几年前举行的日本富士会馆藏品展中有几幅梵·高的画,那浓重的色彩、喷薄的激情,一种燃烧的感觉,令人不敢逼视又无法移开目光。梵·高是非常重视事物的客观形似的,但他的画却给人一种强烈的主观感,也许从他非凡的心灵与双眼中看到的世界就是如此。而我辈凡夫俗子,平日里早已蒙尘的心灵与双眼,只有从他的画中才得到少许的拂拭,看到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感到亘古的时空中有我们不可理解的梦幻。绘画艺术的奇妙就在于此吧。
话剧也是一种面对面的艺术,好的话剧常常予人酣畅淋漓之感。几个月前,我在海淀剧院看了根据雨果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九三年》。我本来没有抱太大的希望——雨果原著中那大段大段的议论与抒情是很难以舞台形式表现的。而且中国人演老外也难免有点“隔”的感觉。没想到这台话剧从灯光、布景到演出精彩绝伦,人性的高贵与卑劣、原则与亲情、革命的残酷与人道主义的关怀都交织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之中,一段长达8分钟的独白也是一气呵成,荡气回肠,观众的掌声亦经久不息。
而聆听巴赫的《B小调弥撒》则是在北京音乐厅一次难得的经历。巴赫一生写了5部弥撒曲,这部《B小调弥撒》是其顶峰之作。现场听来,那种抚慰、怜悯与虔诚演义得淋漓尽致,不禁想起《圣经·以赛亚书》所说:“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音乐宏大庄严,尽管没有宗教信仰,在那一刻,我不禁觉得有信仰是十分幸福的一件事。
生命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每个人所走的路、所见到的风景其实很有限,而艺术,是扩展我们心灵、丰富我们经验、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生存处境的最好的手段。米兰·昆德拉有本小说叫做《生活在别处》,很多时候,文学艺术对我们即意味着:告诉我们别样时空下另一群人别样的生活。
(节选自《环球》2004年第21期作者:鲁竹)
1、文章中说“现场,带给我们另一个视角,另一种全新的感受与体验”,又说“我辈凡夫俗子,平日里早已蒙尘的心灵与双眼,只有从他的画中才得到少许的拂拭,看到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作者所说的“另一个视角,另一种全新的感受与体验”和“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的含义是什么?
答:(1)另一个视角,另一种全新的感受与体验:------------------------------。
(2)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2、文中第三段说:“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有的时候,要想真切地感受此山,还是需要‘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登山经历。”作者引用古人诗句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①目的:-----------------------------------------------------------------------------------------------------------------------
②作用:-----------------------------------------------------------------------------------------------------------------------
3、文中说:“文学艺术对我们即意味着:告诉我们别样时空下另一群人别样的生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用普通观众在法国印象派画展上被深深打动的事实引出“艺术需要近距离”的观点。
B.“有人说过,艺术的目的就是唤醒我们的感觉,让我们用陌生的眼光重新打量熟悉的一切。”作者不同意这一观点。
C.舞台上中国人演出的根据雨果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九三年》从灯光、布景到演出精彩绝伦,大大出乎作者的意料,观众的掌声亦经久不息。说明面对面的话剧艺术常常予人酣畅淋漓之感。
D.现场音乐的震撼力是巨大的。巴赫的一曲《B小调弥撒》使没有本宗教信仰的作者有了宗教信仰。

E、作者以近距离观赏绘画真迹,现场观看话剧、聆听音乐的经历和感受论说“艺术需要近距离”,文章很有说服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