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大自然之歌(节选)
陈世旭
⑴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⑵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有雨,森林有泉有湖……
⑶森林有诗。
⑷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⑸走向森林,常常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⑹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在森林到处荡漾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⑺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从自己常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恋眷的狗尾巴草的清香。孩子们长大了,不会唱“采蘑菇的小姑娘”。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躺着的心事结成青苔,站立的思想竞争阳光,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
⑻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⑼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带着幻变的梦境,灵感和鸟语花香,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⑽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⑾头上树桠上,这儿那儿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地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它们拨起的风,直朝你脸上吹过来。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候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⑿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⒀契诃夫是那般动情:“不可思议的大森林啊,你永远放射着光辉,美丽而又超然,你,我们把你称作母亲,你本身包括了生与死,既赋予生命,又主宰灭亡。”
⒁风拂过思绪拨动迷离的眼神。卷起的红松皮被阳光照耀,摘它一片,发现东风沉醉于此的秘密:暗香诱着彩蝶,在树木之间传递着甜蜜。绿肥红瘦都被遗忘,而你将保留森林中的这一缕暗香;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就融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而心,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选自《2010中国散文排行榜》,有删改)
为什么说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请结合第⑹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括。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地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它们拨起的风,直朝你脸上吹过来。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候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
                                                                      
文章主要写自然森林,第⑺段却详细描述了化工森林,是不是偏离文章主题?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怀?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香

白音格力

①第一次知道“听香”这个词,绝不是在开始学着附庸风雅的年代,更不是知道文人雅士书房取名“听香斋”之类的,自然也不是在苏州园林狮子林看过“听香”的题额。

②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事实是,在我还没有记忆、不会说话的小时候,一定就听过“听香”这个词了。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比如“听听这菜香不香”。我曾觉得我们的土话太土了,太没有“文化”了,香又没有声音,耳朵怎么能听到呢?我大概在上大学后,就再没说过这句“土话”,只要一回到家乡,“听香”一词就无处不在,顿顿饭都离不开。

③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说的是每天早晨听当世的事务,夜晚听着卖花声,好似闻到花香,整天喝茶吃瓜,习惯过着迎来送往的生活。可是不愿意听那些世俗杂事,想用清水洗洗耳朵,却已经没有清涧水,可喜的是卖花声送到家门口。

④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不论是花香,还是墨香,能让人心悠然从容、不理世事,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之中。这时的香,一缕缕在飘着,仿佛耳朵能听见一般。

⑤同是清代的李慈铭为其友叙云所画《湖南山桃花小景》题诗:“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读来妙不可言,从画中听山气花香,这样的人内在自有乾坤,是在世最美的姿态了。

⑥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为凉亭取名为“听香亭”,题诗云:“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查得此资料时,觉得这样的想法甚是可爱。这样的亭,人坐其中,听一壶茶香,或一池荷香,该是如何的逍遥自在。

⑦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回目名称诗词,《苏幕遮•其二》中有“水榭听香”句,也是阿朱的居所名称。多么让人艳羡啊,临水而居,听得水声如乐,缓缓流进心田,于静谧中,自然也听得到花开的声音,闻得到香气。尽是自在悠闲,一派天真之趣。

⑧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

⑨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⑩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描述,不管是听到与花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还是花香本声是有声音的,都是非常好的心境。

⑪试想,巷子里突然传来一声卖花声,你枯坐窗前,耳朵里会不会一下子开出花来呢?

⑫试想,那些个夜晚,你案头一枝荷也罢,一枝梅也罢,静静守着你,你在一抬眼间,看到不知什么时候,花已初绽,你是不是仿佛听到花香在屋子里飘着的声音,你是真的能听到香的。

⑬香到骨头里,鼻子能闻见,耳朵能听见,眼睛也能看到,我相信是这样的。

⑭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

⑮从一枝冬窗下的枯枝上,能听到香的梦呓;从初春绽出的第一缕香瓣上,能听到香的私语;从一幅画的山河里,能听到香的浅笑;从一缕墨的走笔里,能听到香的脚步声……

⑯这样的人,心上长着耳朵,细腻而美好。

(选自作者作品集《喜欢你,是一首诗的样子》)

(1)下面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把“闻香”说成“听香”是比较土气的方音误传。

B.“闻香”侧重体现嗅觉,“听香”侧重体现听觉。

C.“香”可以尝,可以品,可以嗅,可以用心感受。

D.“香”还能够香到你的骨头里,香到你的生活中。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笔法灵动且思路清晰,体现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语带夸张,意在突出我听觉很好。

C.文章举清代画家张问陶诗句为例,把“听香”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

D.第⑧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之感悟。

(3)文章紧扣“听香”展开。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段落范围

有关“听香”的主要内容

①②自然段

我与“听香”这种说法的渊源。

③~⑧自然段

  

⑨~⑭自然段

  

⑮⑯自然段

  

(4)结合全文简要作答:“这样的人”是怎样听到香的?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刀

尤今

语言是刀。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那么,雕成的便是不朽的艺术品。把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赠送给他人,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

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转瞬间冰融水泻,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

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

有些语言,表面上凶猛巴辣,但是,说的人功力不足,没有伤及要害。那样的语言,好似一把在空中飞舞的大刀,明晃晃、亮闪闪的,尽管声势逼人,可是没有伤人的实力。

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

劝谏的话语,亦像刀子。见好友长了脓疮,便忍不住用刀子为他刮一刮。

倘若朋友领情,一刀下去,毒脓流尽,不药而愈。然而,碰上不领情的朋友,那一刀不但医不好他的疮,反而伤了他的心。所以,以刀行医,必须三思而行。

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

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呢,怀恨在心,伺机报仇。等有一日他有备而来地欺近你时,你手无寸铁,又无防人之心,他一出手,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

明白了话语如刀这个道理,当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夫子会殷殷交代“慎于言”。

(选自《广州日报》)

(1)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A.语言是刀,可以用心雕琢而赞美他人。

B.语言是刀,可以用它的锋刃抨击他人。

C.语言是刀,可以适时帮朋友刮除疮毒。

D.语言是刀,有时是因想象产生的误解。

(2)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特别证明了“赞美胜过批评”的生活哲理。

B.“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这个例子论证了语言赞美也具有虚伪性。

C.从“犹如用刀子来刺人”的角度,文章分析了伤害程度的不同情形。

D.“以刀行医”的例子,是说语言批评务必注意分寸感和中肯态度等。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刀,既可以用于真诚地赞美,也可以用于委婉地批评。

B.生活中有些语言方面的所谓“刀伤”,其实是听话的人想多了。

C.学好语言以及用好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立竿见影的事情。

D.“话语如刀”,不用就不会有误伤;“慎于言”,无言则无伤害。

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近日启动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线上巡回宣传报道活动,线上采访的第一站放在重庆。据悉,从3月下旬开始,重庆市全民阅读办公室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自疫情暴发以来,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推送可免费阅读的图书,助力全民抗疫。比如,面向大众推送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服务心理技巧50问》,面向高校师生推送了“在线选书用书免费数字内容平台服务”,面向企业职工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职工防护知识50问》,面向医护人员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手册》,面向中小学生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学生防护读本》,面向特殊儿童群体推送了《走开!冠小毒》,面向诗词爱好者推送了电子书专辑“带你走进诗词的海洋”……同时,还特邀柳斌杰、朱永新、何建明、聂震宁、宋明昌等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参加网上“红沙发”高端访谈,分享“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节选自“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网)

材料二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有声读物,呈现了互联网时代阅读的重大变迁。尽管仍低于纸质书和电子书读者,但自2011年以来,听有声读物的用户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

美国《出版人周刊》杂志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声读物的读者从2016年的14%上升到2018年的18%.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不难想象,在2019年,很快就有近1/4的美国人会选择有声读物。

然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比提供按需印刷的图书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和投资,但这是推动图书市场继续增长的一个很好的方式。由于美国人实际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在减少,所以有声读物是一种更好地到达“读者”的途径,用户可以在通勤或其他活动中使用有声读物来消磨时间。

数字有声读物服务网站有声读物网的总经理伊恩•斯莫尔已经跟踪有声读物行业发展超过14年,斯莫尔对福布斯网的记者亚当•罗威说:“2019年,有声读物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增长和演变。我预测会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这个市场,随着出版商尝试新的事物,这个行业会有更多的创造力。我们将看到有外部行业试图与有声读物的出版商结盟,以参与这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不同行业的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会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服务类型。”

音频受众面也在不断扩大,听书群体正在年轻化,并且有更多语种的用户加入这个市场。斯莫尔说:“在有声读物的用户中,年轻人这一群体的性别均衡程度将比我们之前看到的还要高。2019年有声读物的列车将继续保持高速运行,没有出版商愿意落后。”

(节选自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全民阅读活动是由重庆站最先开始开展的。

B.中国全民阅读管理部门在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C.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在疫情暴发前后借助网络媒体推送可免费阅读图书。

D.部分专家学者分享了“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2)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纸质书、电子书、有声读物并存,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点。

B.近年来,电子书、有声读物用户稳步上升,纸质书读者不断减少。

C.广大读者因为有声读物有着更优于其他书籍的内容而选择“阅读”。

D.老年群体因为视力、听力不好而普遍拒绝接受电子书和有声读物。

(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今年的“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体现了“抗疫”方面的主题。

B.有关方面的读书推荐具有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推荐的特点。

C.出版社并不愿意花更多的努力和投资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

D.“不同行业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成为新的期待。

阅读《眷恋那棵老柿树》,完成问题。

眷恋那棵老柿树

赵宏欣

①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②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③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④我一听,忙说:“行。”

⑤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⑥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⑦“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⑧他点点头,说:“三年了。”言语中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过。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⑨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兴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⑩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⑪“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⑫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⑬“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峦。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⑭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⑮“就那棵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⑯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⑰“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⑱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

(有改动)

(1)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善表格。

时段

语言

动作情态

踏上列车

没有语言

神色庄重

  

“就要经过我的家乡”

深情地注视

不一会儿

“就是我的家乡”

  

此刻

  

沉默凝望哭了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眷恋那棵老柿树”中“那棵老柿树”的含义。

(3)文中多次出现了“山峦”,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4)从下列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

(5)在这篇读后让人泪目的散文中,三个人物均有闪光之处。哪个人物最能够打动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阅读《拐弯》,完成问题。

拐弯

①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说:“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

②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不仅在西方人眼中生命需要拐弯,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认识。陆游也曾说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

③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许多人和事都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这一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穹,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拐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域获得新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只要你在心里拐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结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拐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演的影片还获得了金球奖。他还坚持用牙咬着笔,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后来这部书还成为畅销书。

⑤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练,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断拐弯中前进,从而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推行“三民主义”,虽多次失败,但失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八次选择,也就是八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昇”。

⑥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选自《读者文摘》,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4)当下一些中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请你结合本文的观点,对其进行劝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