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最后一课》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对文中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韩麦尔先生从此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小镇。 |
B.韩麦尔先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他异常悲痛。 |
C.法国战败,他们都成了亡国奴,韩麦尔先生也不例外。 |
D.韩麦尔先生面对普鲁士的入侵一味伤心却不反抗,小弗朗士觉得他可笑、可怜。 |
对文中郝叟老头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渲染一种庄重的气氛,充分表现最后一课不同寻常的意义及在人们心中引起的震动。 |
B.表现法国人民此时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爱国激情,郝叟老头儿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
C.郝叟老头激动地表现、古怪的声音从反面衬托了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 |
D.郝叟老头出现在最后一课的课堂上使本文的爱国情感显得更加厚重、感人。 |
对“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 B.表现人物内心巨大的震动。 |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 D.形容情况发生的急促,出人意料。 |
对选文最后一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 |
B.以韩麦尔先生的手势作结,意境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
C.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学生的不舍,对法语的依依不舍,对祖国的热爱。 |
D.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
对文中人物的作用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小弗郎士是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展现的。 |
B.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说是通过他的言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的。 |
C.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只是一个陪衬,起贯穿情节的线索作用。 |
D.他们都是主要人物,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他俩的言行、心理描写展现出来的。 |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本文准确地运用了系列动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简析。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
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梯 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主题。
请用文中的词语,填写出儿子表情变化的过程。
下面两个描写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表现了儿子脸上怎样的神情?
①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②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为什么比刚才还要疑惑?
两个爸爸,两种教育,你赞赏哪一种?简要说说理由。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
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
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能力提高。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