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国民收入中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国营经济 |
19% |
33% |
合作社经济 |
1.5% |
56%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8% |
个体经济 |
71.8% |
3% |
资本主义经济 |
7% |
<1% |
A.1949~1951年 B.1952~1957年
C.1958~1965年 D.1966~1976年
1600年,在欧洲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贵重物品,就会找当地的巫师用魔法帮忙寻找。到1700年,上层阶级转而反对使用巫术。1750年,绝大部分巫师都消失了,人们更喜欢在周报上刊登寻物启事,或求助于新建的失物招领处。人们行为的变化深刻反映了( )
A.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
B. |
近代科学兴起推动技术进步 |
C. |
大众文化推广历经漫长过程 |
D. |
宗教神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
下图空格处应是( )
A. |
古埃及文明 |
B. |
阿兹特克文明 |
C. |
地中海文明 |
D. |
古巴比伦文明 |
《人民日报》对海南建省设经济特区三十年来的报道,勾勒出主流媒体对海南记忆的历史图景。建省初期主要聚焦于军队(武警)边防、金融保险、招商引资、人才等方面;进入新世纪,旅游、生态环保、教育、体育、医疗健康等方面获得了更多关注和报道。报道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
A.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扬帆起航 |
B.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C. |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
D.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
码头工人是中国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体,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国后上海码头工人的工作开始“竞赛化”。1951年上海市运输公司举办的首次劳动竞赛分为团体和个人赛,前三甲可以获得一定奖励。码头工人还被宣传为“替国家增加了财富,爱护人民财产”的模范。这一转变反映了( )
A.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
B. |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
C. |
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 |
D. |
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
鲁迅曾说早期中国新诗大多数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认为新诗必须要“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抗战时期,不仅有了适合朗诵的新诗,还有了直接谱成歌曲的“歌诗”,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新诗的发展( )
A. |
由地域文化所推动 |
B. |
受个人喜好左右 |
C. |
由文人审美所决定 |
D. |
受时代因素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