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岳麓版高中教材
材料二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迁出
至他乡种田
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材料三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5%;英国在1801年时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占全国人口的26%,到1851年时,全国城镇数目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1891年时,城镇数目增至622个,人口占到68%。有经济学家统计,英国在1801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1841年则变为22%、34%和44%。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城市发展的特点。
(2)归纳材料二中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出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导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的主要因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源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实践上全面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根据图示回答“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相关问题:
(1)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转而走向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图示。

(2)美苏两国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极”,根本原因是什么?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国际关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3)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请结合史实说明。
(4)结合以上内容,归纳影响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早已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次崛起。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1935年8月31日)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决议: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非法
——《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1940年12月29日罗斯福“炉边谈话”)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陆海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
——《罗斯福选集》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
根本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60年代直到80年代未,韩国通过实施六个五年计划和分阶段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一直保持了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势头……韩国的对外贸易一支保持了出口导向的特征,大进大出,1986年以前进口超过出口,且经常项目有逆差。1987—1989年出口……增长迅速,由贸易收支和经济收支转为顺差。
材料二 80年代末以来,当人们还沉浸于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的韩国经济奇迹时,韩国的经济、贸易形势却发生逆转……韩国已不再被列入亚洲“四小龙”行列,取而代之的是名不见经传的文莱.
——以上材料均摘自《国际贸易研究》1994年第4期
材料三昔日亚洲“四小虎”之一的泰国,其经济曾经被称为东南亚发展最快的经济,一夜之间突然陷入金融危机之中,成了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发源地。究其原因,其危机的隐患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埋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泰国为吸引外资,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在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时却未能完善金融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不经意间使外汇投机的渠道增加,引“狼”入室,门洞大开,从而加剧了投机者对泰国金融稳定性的冲击。
(1)根据材料一,指出韩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中韩国经济出现逆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泰国成为亚洲“四小虎”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
——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9月15日)
材料二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展;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 结合材料一指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的?这部宪法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和目的。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