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
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C.手工业纺织技术 |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 B.经常巡游天下 |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
《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 )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 |
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