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赏析阁。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 ),带上干粮扛上铁锹( );晚上回来,( ),抽袋烟(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1) 用“____”画出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
(2) 为了这“青山不老”,老人每天重复着怎样的生活?把下面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进沟上山 煮饭 吃过饭 睡觉
(3) 老人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作者列举了许多数字,请你找一找,写下来。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4) 老人的宏伟设想会是什么样的?请你想象一下,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请用“~~”从文中标出来。
(2)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种树老人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这些记叙采用了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照应的句子:
深刻含义是: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这表现了什么?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A他生来就是种树的,他的一生就应该在种树中度过。()
B命运选择他来种树,那就把自己的身体留在这种满树的青山上。()
C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他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他要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青山。()
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A两处的“土”都是指提供绿树生长需要的黄土坡上的泥土. ( )
B前一个“黄土”是指提供绿树生长的黄土坡上的泥土,后一个“土”指养育人们的这片土地。()
C两种“土”都是指流失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