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届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与“母子相视而笑”中的“相”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儿童相见不相识 D.相形见绌

与“马之千里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 B.时人莫之许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陈太丘与友行             ⑵苔痕上绿
⑶秦王色挠,长跪而之       ⑷岂五百里哉
请写出你学过的初中文言文中与“相委而去”中的“委”意思相同的一个句子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丝竹”与“案牍”各指什么?
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陈太丘与元方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们相约到遥远的地方去;结果陈太丘不守约迟到了,元方的父亲就离去。这件事怨陈太丘。
B.《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说院子里满地都是澄澈的水,仔细一看,原来真是水,而且水里面藻、荇交错,相映成趣。
D.《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说,孔子认为:刘禹锡的房子一点也不简陋,因为刘禹锡道德品质高尚。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分 )
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分 )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古文,完成小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楚策一》)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虎求百兽(2)使我长百兽
(2)故遂与之行(4)见之皆走
翻译句子。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译文:
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和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虎求百兽而食之 B.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C.故遂与之行 D.兽见之皆走

这是成语的内容。说一说这一故事的寓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选自《桃花源记》)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选自《陈涉世家》)
【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②尉果笞广
③诚不可缺④卒亡天下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两处)
房 玄 龄 奏 阅 府 库 甲 兵 远 胜 隋 世
填空。
陈胜“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 “。”为了给起义营造舆论氛围,陈胜做了两件事(用文中语句概括为四字短语)。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①既望:指农历十六日。②属:同“嘱”,此处引申为“劝酒”。③共适:共享。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于泉上(2)醉翁之不在酒
(3)泛舟游赤壁之下(4)而莫消长也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耳得而为声

A.醉翁意不在酒
B.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有良田美池桑竹
D.募有能捕者,当其租入。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还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请结合【乙】文第2节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虽有佳肴》,完成下面问题。
虽有嘉 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曰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也()(2) 教然后之()
(3)然后能自也() (4) 教学相()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此之谓乎?(《虽有佳肴》)②子好骑(塞翁失马))
B①虽有道(《虽有佳肴》)②日中不,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C①学半(《虽有佳肴》)②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D①然后能自也(《虽有佳肴》)②遂溯流而上矣(《河中石兽》)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其此之谓乎?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虎视久之熟:
(2)虎亦卒去卒: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文中妇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来到有不同反应?


读了这个故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受到的怎样的启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