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完成下列小题
天赐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海洋表面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和长期未受到光线照射的深海产生了温差,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按资源普查的经验公式计算,在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海洋温差能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148亿兆瓦。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A
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理论上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工程上就可以立即应用。海洋温差发电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能源危机时期,在美国夏威夷成功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后才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使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B
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1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转动。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
广阔的利用前景
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当海洋电站离陆地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文章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请在文章的A.B两处分别撰写两个适当的小标题。
A:                                                                                
B:                                                                                
简要说明“海洋温差能”为什么“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的发现或思考。
材料:上海电力公司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项目,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齐头并进。根据测算,世博会召开时,上海并网清洁能源发电将达到146.4兆瓦,其中风电139.4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7兆瓦,可为世博园区提供三分之一的用电量。这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
(1)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2)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3)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徒的蜕变。
(4)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5)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6)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7)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8)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在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9)所以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
(10)多一次逆境,就多一分成熟,多一分感悟;多一次绝境,就多一次机遇,多一次超越。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
第(6)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从文章第(8)段来看,成功者和失败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生活中很少有人希望自己陷入绝境。可恰恰还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敢于为自己创设绝境,并最终获得了成功,创造了辉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请从你的历史知识积累中举出一例,加以证明。要求语言简洁明了。

散文阅读
一朵小花
古清生
①面对一朵小花,我能对它说什么呢?今年北京的春天,总共下过两场半雨,且只是略略地湿了下街道,因而干燥的景况是可想而知的了。干燥的春天,沙尘飞扬,街的花坛上,那土便是水泥灰一般,一丁点儿的湿润也没有。这当然让我对北方的植物产生一种深刻的同情,要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开花,并把生命的枝丫努力地探向天空。这又是要有怎样的坚韧呢?
②独自由南国漂泊到京都,在这里度过如许孤寂的时光,夜夜孤灯长伴,青春便沿着书页字间飘移,生命化做行行抒情抑或并不抒情的文字,只把日子过得如北国的大地般荒凉。只把心灵来叩问,人的一生,是应该如何地度过呢?我为什么要如此地奔波而不屈地寻找那极目难眺的远岸呢?伴我只有京都月华,它柔凉而明净,轻轻地在窗前铺展一方,引我乡思无限。而这些时日,文稿卖得不多,口袋里常常空空如也,以至于挤压去我本来可能获得的诗情。没有诗情也罢,甚而令我连丁点儿的游兴也无,想想那毫无湿润的土地,令我的心灵也干渴。
③然而,这一天我走在街的花坛旁,我忽然发现,这干渴得如同水泥灰的泥土,居然萌出几点新绿,且自信地开出几朵小花,黄灿灿的小花。它们在春天的阳光照临下,竟是透着那么一份惊喜,它们的根就扎在这块毫无湿润的土地上。它们,是以怎样的毅力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呵?我索性停下步来,俯身凝视着一朵小花,它向我微笑着,因它的缘故,我发现阳光要美妙得多。这样一朵小花,它有两片小小的叶子,像两只举起欢呼的小手,有一根小茎,极绿,在春风吹拂里颤栗不止,它整个的形像微小而精致,令人不忍触碰。它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一朵开放在春天里的小小花朵,它猛然地让我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在如此干燥的土地上,扎根,吸收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养份,极顽强地生长出来,还绽开小小花朵,捧起即便是这样微小的颜色,微小的喜悦,但它终是这春天里的花朵的一种呵!它的呈现,妩媚了我心头的枯燥的北国的春天。
④一朵小花,它竟拂去我心头的冷寂和积尘,它把这一捧小小的美丽托送给我,它让我在它的面前思之不已。我们的生命,究竟有没有一朵小花强大?有它的从容而饱含激情?有没有它那么一点点亮色?我还呼吸到小花儿的淡淡的一缕清香,它在阳光里暗放。终于是看得久了,我用心灵轻轻地抚摸它,我的心刹时也芬芳,即便北国这样的土壤,它亦是要养育一种花朵呵,所谓的荒凉,原来竟是心灵所生,真正的土地,也总是会有花朵的,会有这样小小的花朵。我就用这朵小花拂去我孤旅的疲惫,且要把它移植到我的文字里,让我的文字也暗香浮动。
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答:
结合语境,品味第③然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答:
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说:“一朵小花,它竟拂去我心头的冷寂和积尘”请结合第②自然段,概括“冷寂和积尘”具体所指的内容。
答:

迎接氢能时代的到来
① 能源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目前,在世界上的一次性能源中,有40%是由石油提供的。科学家预测,到了21世纪中期,人类就将面临石油危机。
② 在19 世纪以前,人们使用的燃料都是固体的燃料,一部分是天然的木材,一部分是从不深的地壳里挖掘出来的煤炭,这样的时代叫固体燃料时代。20 世纪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地下挖掘技术发达起来,煤和石油更容易开采了,尤其是大型油井开采技术十分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交通工具和大型工厂的出现,使得人类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增。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使得人类对石油的开采越来越厉害,石油的产量越来越高,人类进入了液体燃料时代。煤和石油虽然在地下经历了亿万年的积累,然而终将有消耗殆尽的时候。所以科学家提出,21世纪将是燃气时代。一方面,天然气的资源暂时还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天然气也比石油和煤更环保一些。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仅为石油的70﹪。天然气的储藏量也相当大。
③然而比起氢气来,天然气的环保效果就差远了。纯净的氢气不仅发热量高,而且燃烧后一点也不污染环境,不仅不会产生有毒废气,而且不会产生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它的惟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氢气是可再生的燃气资源,它可以通过分解水来获得,它的产物又是水,所以氢气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既然这样,我们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使用它呢?说到底这是个成本问题,由于现在分解水获得氢气的技术还不是很完善,故燃烧氢气的成本比石化燃料要高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氢气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德国目前已经开始进行液体和气体氢供给基本建设项目的准备,计划到2010年将建成约3000个氢气气站。
④ 研制环保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业的主攻方向。一些国际汽车集团在环保汽车产品的开发方面下了大力。利用氢气制造的氢动力燃料电池可作为汽车的动力来源。在底特律举办的2002年国际车展上,通用汽车公司“自主魔力”氢动力概念车首次亮相。由于汽车须解决环保问题的迫切性,将很可能使得氢燃料时代提前到来。科学家预测,从2020年开始,将在天然气中加入15﹪的氢,到21世纪后期,人类将慢慢过渡到使用纯净氢气的时代。
氢气作为新能源有哪些优点?
第②自然段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文中第④自然段划线句“由于汽车须解决环保问题的迫切性,将很可能使得氢燃料时代提前到来。”中“很可能”能删掉吗?为什么?

文段(三)
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②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③例如说话,说话也有度。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拉格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④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⑤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⑥“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⑦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⑧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原文有删改)
请选出下面成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关的一项。

A.恰如其分度日如年 B.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C.患得患失左右逢源 D.审时度势相得益彰

段②的画浪线句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段⑦中的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握好“度”,我们经常会发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现象, 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论据(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均可,但不能照搬文中的例子)。

文段(二)
一棵进城的古树
①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树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与白云
招手,与春风嬉戏。
②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过来,
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渐渐暴露出来。
③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4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身下
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
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一辆大车里。
⑤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终没人听得到。
⑥它终于躺倒在车里,全身颤栗着流下了伤心的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⑦汽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⑧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⑨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厂区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手臂,
鲁莽地将它从车里吊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⑩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恹恹的。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厂区绿化的工人。
11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12它开始打量这个叫做繁华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楼、穿梭的轿车、五彩的灯光、络绎不绝的人流……
真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但是,它始终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13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身在它身上的鸟儿,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但,已经回不去了……从今以后它再也听不见林中的鸟鸣,也闻不到原野的芬芳,只得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了。
14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15一天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有时它也想过:一棵树,不论站在哪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做柴烧,或者仅仅是为这个星球增添一些绿意。然而,它还是每天都在尽力地将目光越过层层高楼,深情地眺望着故土所在的方向。
16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围着它拍照,看着镜头里的图像,小女孩兴奋地向身边的母亲嚷着:妈妈,看啊,树叶上有露珠,多美啊。
17也许,小女孩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本文有改动)
填空:这篇文章以第人称的口吻,按顺序,主要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了一棵百年古树被(填2至4字)这件事。
第13段中加点词“只得”,表现了这棵树当时怎样的心情?
第15段中画线句子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上文,选出下列四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A.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赋予了“树”以真实的性灵,以树不幸的命运来敲击读者内心的感知。
B.文章表达了由“树”的命运所引发的深重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要违背“树”的意愿,强行改变“树”的命运,否则我们可能会顾此失彼。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有的词语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有些句子凝练含蓄,引入深思,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D.体裁来看,本文是一篇小说。作者从环保的角度写了一棵古树远离家乡后,欣然为美化城市做贡献的感人故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