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订导致( )
|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
| 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
|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 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
|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
2011年3月,温总理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国之命在人心,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应在于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下列思想与温总理认识有相似性的是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 B.墨家的“兼爱”“尚贤” |
| C.儒家的“礼治” | D.法家的“法治”“变革” |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
|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 D.宋朝程朱理学 |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 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
| C.礼乐与法制并举 |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