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门无寒门,下门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自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分别指出以上三则材料的选官制度 并说明选官标准的是什么?3分)
(2)以上选官制度中你认为哪一制度较合理,其影响是什么?
(3)以上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太后摄玫(公元982年~1009年)后由于与宋(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战事多,每次战争都俘获大批人口,但这时萧太后对新征服的各族人户,不再编为官户奴隶而是依其原来的生活习俗设置新的部族,使其成为平民。把原来属于奴隶身份的“头下户”,改变成具有农奴性质的“二税户”,采取封建式的征收地租的剥削形式,使奴隶成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民。据不完全统计,萧太后摄政的二十七年里,减免赋税.赈济灾民、流民、贫民的诏令达三十次之多。采用移民、招幕以及许民‘请业荒地”等多种办法,招徕闲散劳动力,借以扩大耕地面积,恢复当地因战争而遭到破坏的农业经济。按规定,凡垦荒者在一定年限内可免除赋税,免赋年限最长达十年。“贫民”则另给以耕牛、谷种,还派出有经脸的农师传授耕植知识。萧太后还“诏疏旧渠”,兴修水利。她还亲自“观稼”,遣使劝农,如命唐古(耶律唐古)“劝督耕稼以给西军,田于胪朐河侧,劝督耕稼以给西军,田于胪朐河侧,是岁大熟。明年,移屯镇州,凡十四稔,积累数十万斛,斗米数钱”。
——摘编自张宏、刘延丽《浅析辽期萧太后的治国方略》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萧太后的改革措施。
(2) 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萧太后的改革对当时辽国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9年评选的中国十大影响世界的历史名人:
1. 孔子:孔子是奉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秦始皇: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他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
3. 成吉思汗:蒙古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4.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5. 孟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6. 隋文帝: 隋文帝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为我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 老子: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8. 岳飞: 岳飞19岁时投军抗辽。他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爱国将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下了千古绝喝《满江红》。
9. 祖冲之: 祖冲之算出∏的真值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大大提高了历法计算的精度。
10. 蔡伦: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桂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抖。
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该评选结果,提出一个你不赞同的人选,同时推举一个你认为合适的人选,分别说明理由。(所提意见和推举的人选及理由需符合历史事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耍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期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靠门第世袭为官的士族日益腐败,缺乏行政能力,到南北期时已走向末路。
材料二 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应举的只是极少数。没有哪
一种制度像科举制那样长久深刻地影响过当时的世道、人心和风俗。……了解科举是理解
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政治史、文化史登堂入室的
一把钥匙。
无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两者都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地选拔人才。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当今社会对科举制进行研究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要求:观点明确,试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观念的革新推动着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在变法运动中的态度更非一致,却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胆魄。其共同之处较其不同之处更多也更深刻。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1915年9月《敬告青年》
材料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些共同特征的思想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倡导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分析材料三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讨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1878年,中国首次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之后1877年、1878年、1885年又三次派遣留学生赴英、法、德等欧洲各国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西学。1896年后,留日学生人数直线上升,1899年是200人左右,1903年达1300名,至1905年,人数增至8000人。在学习内容上,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1300人中,学习文科的达1100人。
——摘编自《我国近代留美学生群体研究》、《奏陈监管学务情形折》等
材料三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该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