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
| B.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
|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
|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的教士 |
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 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 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 |
| 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
|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
|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 |
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 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
| 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 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
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