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该是指
| A.春秋战国时期 | B.秦汉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洋务运动 |
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理发。有人在附近玩法,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伤了奴隶的耳朵。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广场理发是错误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 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 B.保障平民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
| C.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
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
| B.“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
| C.“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 |
| D.“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受欧洲中世纪思想影响很大 |
“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唐摭言》中这段评论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
| A.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 B.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
| C.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 | D.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
《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这段材料
| 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 | 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
| C.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 | D.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