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陛下忧勤庶政,方夏泰宁,而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故垂戒以启迪清衷。而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谓消复之实也。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会诏求直言,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仁宗嘉纳之。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小有边警,外无骁将,内无重兵。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将泰然自处,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时西师未解,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帝曰:“叶清臣才可用。”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内东门、御厨皆内侍领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
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郭承佑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给奉;及承佑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妻以不加封,请增月给,清臣执奏不可。仁宗曰:“承佑管军,妻又诸王女,当优之。”清臣曰:“是终为侥幸。”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数上书论天下事,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戾:违反 |
B.即除翰林侍读学士除:解除 |
C.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格:抗拒 |
D.清臣执奏不可执:坚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B.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C.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 |
D.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叶清臣“遇事敢行”的一组是( )
①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②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
③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 ④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
⑤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 ⑥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
A.①②④ | B.③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清臣借京城发生地震的事向皇帝进言,派宦官备办佛事、设置道科,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应当深刻自责,招纳忠直敢言之士。 |
B.叶清臣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针对陕西战事谏言皇帝不能只满足眼前小安,而忘却前日大耻,更不要安然镇定不思进取。 |
C.仁宗询问公卿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逐条回答,极力论述时政弊端:河北缺乏军粮,叶清臣漕运米粮,发放大名库钱,因而被宰相贬职。 |
D.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敢作敢当,奏对不屈从权贵;郭承佑的妻子贵为郡主,因没有加封,请求增加月俸,虽然有皇帝说情,叶清臣仍未执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
(2)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
(3)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安危
韩非子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左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饥寒去衣食,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此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以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法,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重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爱:喜欢 |
B.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幸:希望 |
C.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称:相称 |
D.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遗:丢失的东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使谗谀以诈伪为贵使供销以天性剖背 |
B.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 |
C.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下不能安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 |
D.闻古扃鹊之治其病也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论证“国不得安”的一组是()
①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
②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
③危而不指耳,则失圣人之意
④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
⑤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
⑥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
A.①②⑤ | B.③⑤⑥ | C.③④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狂奔的车子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倒扣的船只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 |
B.国君要是不停地去搜刮民众,民众就会说再也没有了,民众要是一无所有了,也就自然会轻视国家的法令。 |
C.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否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强弱,因此,有时弱国也可以战胜强国,小国也可以战胜大国。 |
D.尧和当时的国民并没有订立牢靠的盟约,但治国原则能够行得通,所以,成为明君不需要制订什么法令。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之。”此之谓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曰:“乳母无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闻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倘言之,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乳母曰:“吁!吾不知公子之处。”故臣曰:“我闻公子与乳母俱逃。”母曰:“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予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此之谓也。
【注】墐:jì埋。
(节选自《列女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匿之者,罪至夷夷:灭族 |
B.则昆弟无类矣类:幸存 |
C.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祠:供奉 |
D.废正义而行逆节哉逆节:违背节义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 乃使从者衣褐 |
B.遂抱公子逃于深泽之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C.乃以卿礼葬之 斧斤以时人山林 |
D.尚谁为乎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乳母坚守忠义的一组是
①吾不知公子之处②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③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
④今持逆乱而以求利⑤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⑥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
A.①②⑥ | B.③④⑤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取材于《问说》)
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人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kūn)钳(qián),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宜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越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疲弊。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疲弊,不忍出战,而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虫出:指死不得葬。对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箕踞骂之箕踞:席地而坐,像个簸箕,借指态度傲慢。 |
B.王长者,不倍德倍:背离,背叛 |
C.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微:假如没有。 |
D.士争临城死敌敌:敌人,仇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B.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C.孟舒岂故驱战之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D.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 |
失其所与,不知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长者也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②④ | B.①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