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疟疾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早在两千年前,疟疾病就在世界各地流行。许多科学家想找到引发疟疾病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这种病的发生。
当时,科学家们观察居住在沼泽地区人群的患病情况,提出假设:疟疾病是由沼泽的水被污染而引起的。同时,设计了让人直接喝沼泽地里污水的实验。结果喝污水的人没有患症疾,假设被否定了。
科学家们又经过长期的探索,到了19世纪后半叶,发现疟原虫是疟疾病的致病“凶手”。有些科学家还发现,在疟疾病的发病区,抽干沼泽地的水,这个地区患疟疾病的人就大大减少,甚至消失。科学家们经过思考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引起人体患疟疾病的疟原虫和沼泽地间有什么关系呢?直到本世纪初,一位意大利科学家通过大量观察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蚊子传播了疟疾病。蚊子在水中繁殖,如果抽干沼泽地里的水,就可以消灭蚊子的幼虫,消灭了蚊子就可以消灭症疾病。
又过了若干年,一位英国医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他让蚊子叮、咬体内有疟原虫的麻雀,再对蚊子进行解剖,发现蚊子的唾液腺里有大量的疟原虫。这样人类终于弄清了人体患疟疾病的原因,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治疗和预防疟疾病的方法。
(1)从科学家征服疟疾病的历程来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发现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进行表达和交流。
(2)人体患疟疾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的生存与传播与许多环境因素有关。你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预防疟疾病的有效办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资料一:蚯蚓和小白鼠都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都能经训练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某兴趣小组训练蚯蚓和小白鼠走“T”形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蚯蚓大约经过200次尝试,才能学会直接爬向食物。
资料二:把一块牛肉分成大小相同的三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个广口瓶中,然后作如下处理:

分组



处理方法
灭菌
灭菌后接种细菌
不作任何处理
保存方法
无菌环境
无菌环境
自然条件

(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看,蚯蚓和小白鼠昼伏夜出的行为属于
(2)蚯蚓与小白鼠相比,学习能力较强的是
(3)兴趣小组训练蚯蚓和小白鼠走“T”形迷宫,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4) 若要证明“细菌能分解有机物”。则只能选择甲组和组进行对照实验。
(5)甲、乙、丙三组中,牛肉块会腐烂的有

实验分析题:(将每题的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卷中,每空2分,共8分)
17世纪,雷迪不相信腐肉能够生蛆,于是他用10多种动物的生肉或熟肉,做了“腐肉生蛆”的实验.将无盖的瓶里放进肉块,同时将带盖的瓶里也放进肉块,并用石蜡密封瓶口。过一段时间后,开口瓶里的腐肉块生蛆,而蜡封瓶里的腐肉块没有生蛆。

(1)在设计实验之前他提出的假设是
(2)在实验中他设计的实验并不是探究实验,因为变量不唯一,如果将实验中密封的盖换成_______________,就是探究实验了,实验中变量是
(3)实验结束后他得出的结论是

(5分)
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的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某同学猜想,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还是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变甜的?于是他做了如下实验:

A.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分成2等份;将口漱净,取2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B.取2支洁净且大小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做如下处理:在①号试管中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将2支试管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10分钟。改进()(提示:从影响酶消化的合适温度思考)。
D.在2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E、观察并记录个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并回答:
(1)该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充分搅拌,这是为了模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实验的B步骤补充完整。
(3)该实验的C步骤有待改进,请将改进的方法记载本步骤的横线上。
(4)在①、②号试管中,会出现蓝色的试管是 ______ 本实验结论是:淀粉的消化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每空1分,共9分)某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题时,准备了馒头(碎屑与小块等量)、唾液、清水、碘液、恒温箱等实验材料和设备,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编号
馒头形态
加入的物质
温度环境
实验现象
1
碎屑
2毫升唾液;2滴碘液
37℃;10分钟

2
碎屑
2毫升清水;2滴碘液
37℃;10分钟

3
小块
2毫升唾液;2滴碘液
37℃;10分钟

4
碎屑
____________;2滴碘液
0℃;10分钟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这一组实验,实验变量是________。预测实验现象,会变蓝的是____号试管。通过该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_
(2)分析1~3号试管,能与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的是____号试管,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补加了4号试管。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判断,加入4号试管的物质还应该有____________,对照实验是_______号试管,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小刚是个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做一些小实验。下图为小刚利用柳树的枝条所做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前, 小刚在甲瓶中枝条叶片上下两面均涂抹了厚厚一层凡士林(护肤油),乙瓶中枝条不处理, 并用水彩笔分别标记了甲、乙两瓶的水面高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定时观察、记录水位的变化情况。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
(2)水面上油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可靠,放入两个瓶子中的枝条生长状况和叶片数目应尽量一致, 这遵循了科学实验的_____________原则。
(4)预测实验结果:甲、乙两个瓶子中,水面高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
(5)试验结束后,小刚将乙瓶中又滴加了红墨水,放在光下数小时后,用剪刀剪去顶端枝叶,发现枝条剪口处出现红色,你帮小明猜测一下变红的部位应该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