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学评论家认为,“文字上的所谓美,表面上虽若流连风景,其暗中深处,都藏有这一个因素在内。诗词必须有寄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就是为此。”据此,以下诗句中,该评论家认为较为浅薄的是( )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他认为科举制
| A.考试内容过于单一 | B.选才不够公平公正 |
| C.难以满足政治需要 | D.选才范围较为狭窄 |
据《史记》记载,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掌副丞相”,监察百官。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这说明
| A.御史的选任体现了皇权至上 | B.监察系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
| C.其目的在于树立御史的权威 | D.御史掌握的监察权逐步扩大 |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他主张
| A.无为而治 | B.礼法并施 |
| C.严刑少恩 | D.以民为本 |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的辩解》中指出:“进行历史研究中,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意在强调
| A.要多角度地认识历史 | B.研究要有多元史观 |
| C.以价值判断为出发点 | D.历史科学的严谨性 |
下图反映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比重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
| A.国有经济利用外资的时间晚、比重低 |
| B.国有经济发展始终依靠多种形式投资 |
| C.国家投资的减少始于改革开放以后 |
| D.图示反映我国坚持多元化所有制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