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 A.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
| B.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
| 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
| 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
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目的是寻求“救国之要道”或“根本之救亡”,其“要道”或“根本”是
| A.政治革命、推翻“军人用武力之政府” |
| B.实业救国,兴办“机器生产大企业” |
| C.思想启蒙,启发“多数国民之觉悟” |
| D.以俄为师,迎接“世界革命新纪元” |
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能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 A.孙中山 | B.宋教仁 | C.蔡锷 | D.黄兴 |
《中华民国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内容上的主要不同点是
| A.改总统任期制为皇帝终身制 |
| B.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
| C.改民主共和制为君主立宪制 |
| D.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无限扩大总统权力 |
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
|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
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从长江流域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 | B.始终受到清政府的镇压 |
| C.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 D.曾在山东、直隶等地建立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