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以及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融合,加上国际化的运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庭、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
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要立足实际、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河北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改革开放时代,是呼唤创新的时代,河北省以文化创新为主题,狠抓文化发展“五个一”工作,推出了一批体现民族特色、中国气派、河北风韵的文化精品,如河北梆子《女人九香》、《钟馗》在全国巡演,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材料二:文化是指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精神产品,属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上层建筑。从文化的内涵上来看,它承载着社会诉求、教化理想、审美判断等精神内容,具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重要功能,因而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从其存在与发生作用的方式来看,文化以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存在,具有一般商品都具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文化产品是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统一。正确把握“两种属性”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河北梆子是河北省进行文化创新,创建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产品的属性。
(3)请以“文化强国”为关键词写一份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赅,主题鲜明,条理清晰,措施得当,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材料一: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生态环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如此种种,都是拦路虎、绊脚石。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后果必严惩。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扎进追责的笼子,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才能落地。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健全法制、落实法制,加强监督、加强问责。
材料二:婺源的美,美在自然。婺源拥有美丽的基因:古村落、古文化、青山绿水……但婺源今日之美,更多的是靠后天的“苦心修炼”。婺源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理念,定位建设“美丽乡村”。婺源成为全国唯一以县城为整体的3A级旅游景区,为保持徽州古建筑特色,全县建筑回归粉墙黛瓦,近年来婺源关闭了20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恢复婺源“茶乡”的美誉,用有机茶产业带动和充实旅游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结合材料一,运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地”。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总结婺源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战略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理由。
(2)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借鉴世界文明成果”。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如何理解这一特点及其作用?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开始了对美国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纵观习近平主席任职以来的出访和演讲,有一个非常核心的东西-就是一直在传递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实行睦近交远。我国的贵和思想,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
联系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如何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强调中英要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推动两国合作再上新台阶。习近平指出,英国是最先开始探索代议制的国家。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在这方面,中英两国立法机关可以加强交流互鉴。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英要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推动两国合作再上新台阶。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