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古人有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宋靖康、建炎之际,天下安危之机也,勇略忠义如韩世忠而为将,是天以资宋之兴复也。方兀术渡江,惟世忠与之对阵,以闲暇示之。及刘豫废,中原人心动摇,世忠请乘时进兵,此机何可失也?高宗惟奸桧之言是听,使世忠不得尽展其才,和议成而宋事去矣。暮年退居行部,口不言兵,部曲旧将,不与相见,盖惩岳飞之事也。昔汉文帝思颇、牧于前代,宋有世忠而不善用,惜哉!
——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宗泽、韩世忠,尽心以死命。
——明·李廷机《五字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展示了韩世忠的哪些主要活动?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世忠晚年的活动情况形成的原因。
(2)材料一、二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赞赏韩世忠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
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联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佥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1)依据材料,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3分)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
的时代意义。(4分)
问题二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2)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
要性。(6分)
问题三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如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3)依据对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4分)
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后,延续了近千年的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开始崩溃。·····北宋中期开
始出现新的城市规划。(两宋都城)在街道上布局虽不甚规整,但在城市布局的科学性
与合理性方面则有了长足的发展。汴梁城有内、外城墙三层。中间一层为内层,主要分
布着中央各官署;内层中部又有宫城,即大内。·····而同前代相比,变化最大的当属
坊墙拆除、临街房舍店铺及娱乐场所的出现。
——《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1)材料一中的城市规划与布局有什么新特点?为什么?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
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
“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
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点?这种新
现象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美国《纽约时报》一记者在1871年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
“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
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
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3)依据上述材料,提取广州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相关信息。(不得照抄原文)(4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兵器 |
轻工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9 |
——《中国的世界纪录》
材料二东西方天文学成就一览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
西方近代的天文学成就 |
《尚书》中有日食记录; 《竹书纪年》中记载了流星雨; 《淮南子》中记载了太阳黑子; 《春秋》中有哈雷彗星的记录; 《汉书》中有新星的记录; 僧一行测量了子午线 |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开普勒指出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证明新天文学正确性; 布鲁诺指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无限的;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
材料三“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在天文学研究方面有何显著差异?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1863年1月28日致恩格斯的信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请回答:⑴从材料一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辨别方向的功能?
⑵据材料二分析,中国的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⑶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⑷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绝不能袖手旁观。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的、更多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而这种可靠性只有在多边体制中才能找到。或许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依赖于技术和现代化的中国决不能落后于如此迅速的全球化步伐,在信息技术、电信或金融服务等将成为构筑新时代经济的关键性砖瓦的领域尤其不能如此。
——某国际组织总干事雷那托·鲁杰罗
请回答: (1)图10所示国际组织是什么?成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是什么时候加入该国际组织的?中国为什么要加入这一国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