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15年中考物理试题】艺馨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2)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4)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
①我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②我们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③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④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cm.
(1)如图甲所示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
(2)如图乙,秒表的读数为s;
(3)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应检查指针;如图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的情景,请指出图中存在的操作错误:.
小刚和小明等同学一起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
(1)小刚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的左端上翘,此时,他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图所示,若每个钩码重0.5N,且杠杆上每格相等,小明在杠杆左端图示位置处挂上3个钩码,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他在图中A处施加一个方向向上的力F1,此力大小至少为N。
(3)若撤去力F1,改在杠杆右端B处施加一个方向向下的力F2(如图所示),仍使杠杆平衡。请在图乙中画出力F2的力臂。
小亮同学想探究“导体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电源电压恒定)。
(1)小亮总共做了2次实验,他把第一次实验得到的数据填入表中;第二次实验,他将A.B两点间的定值电阻由24Ω换成12Ω,然后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选填“C”或“D”)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不变,则此时表格中空白处的电流为A。
| 实验序号 |
U/V |
R/Ω |
I/A |
| 1 |
4.8 |
24 |
0.2 |
| 2 |
4.8 |
12 |
(2)小亮根据实验数据得到如下结论:导体中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请你对以上的探究过程做出评价,并写出两点评价意见:
①
②
小红为水鹏表演了一个“水火相融”的小魔术。她先用一块透明的薄玻璃板将桌子分割成甲、乙两个区域后,再用一块不透明的挡板将乙区域分割成两部分。小红在甲区域内放置了一个盛满水的烧杯,且里面浸没着一支蜡烛A,并在乙区域挡板后的指定位置放置蜡烛B,准备就绪后,小红请小鹏坐在乙区域一侧的某处P(如图所示),并迅速将乙区域已准备好的蜡烛B点燃,在小红一只手麻利地在小鹏跟前绕过的同时,另一只手悄悄地将挡板拉开一个缝隙MN,当小鹏沿着小红的手指望向蜡烛A时,奇迹出现了:蜡烛A竟然在水中燃烧了!
(1)若实验中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到薄玻璃板的垂直距离分别为S1和S2,则S1S2(选填“>”、“<”或“=”)
(2)小鹏之所以能看到“水火相融”的奇迹,是因为他看到的燃烧的蜡烛A实际上是蜡烛B通过薄玻璃所成的等大的、、像。
为了模拟研究汽车超载和超速带来的安全隐患,小亮同学设计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探究实验。将A.B.C三个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高度分别为hA.hB、hC的位置滚下(mA=mB<mC,hA=hC>hB),推动小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请你对以下问题进行解答:
(1)选择甲、丙两图所示实验进行比较,是用来研究带来的安全隐患。
(2)选择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进行比较,可以得到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