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日本提出:“一、中国应彻底取缔排日,抛弃依赖欧美国家的政策,实施亲日政策;二、中国承认满洲国,加强华北与满洲国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融通与提携;三、在中国与外蒙接壤地带,依日方要求实施中日共同防共”,史称“广田三原则”。这三原则( )
A.是日本大陆政策发展的产物 |
B.使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 |
C.主要目的是调和中日的关系 |
D.受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 |
《明太祖宝训》指出,“我国家赋税制度已有定制,樽节拥堵,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明朝政府推行的这一政策()
A.推动了全国统一税制的形成和长期稳定 |
B.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C.有利于培植明朝政权的经济基础 |
D.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兴旺 |
《东京梦华录》中写道:“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铺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 这反映出的北宋商业活动的特点是( )
A.已出现了繁荣的“夜市”和“草市” |
B.已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
C.商业活动受到相国寺的控制 |
D.已出现了专业化的商品交易场所 |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
药业。”《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气节来安排农业生产 |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2014年11月,河南信阳农民张志良出示一张战争年代的借条(右图),借条中右边有“争取和平,建立自由民主富强统一的新中国”字样,落款为“新四军第五师野战军政治部军令部江克成”.判断借条,你认为最有可能的结论是()
A.其中信息有矛盾之处,真伪存疑 |
B.应该出现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
C.应当发生在抗战胜利后一段时间内 |
D.从字样看,发生在三大战役胜利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