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日本提出:“一、中国应彻底取缔排日,抛弃依赖欧美国家的政策,实施亲日政策;二、中国承认满洲国,加强华北与满洲国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融通与提携;三、在中国与外蒙接壤地带,依日方要求实施中日共同防共”,史称“广田三原则”。这三原则( )
| A.是日本大陆政策发展的产物 |
| B.使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 |
| C.主要目的是调和中日的关系 |
| D.受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 |
1749年,托利党领袖柏林布鲁克说:“地主阶级才是我国政治航船的真正主人,而资本家不过是船上乘客。”据此可知
| A.英国仍然是封建国家 | B.君主权力受地主制约 |
| C.资本家政治地位很低 | D.贵族掌握英国统治权 |
在美国的政治思想中,反对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权利过分依赖于情绪化的大众,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华盛顿也一再告诫代表们,不要通过仅仅是讨好人民的文件。这种思想在1787年宪法中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 A.众议员依据各州人数按比例分配名额 | B.总统不是直选 |
| C.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 | D.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派 |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写道:“19世纪末期,它的议会建立在欧洲第一个男性普遍参政的基础上,国会还是无法控制政府,政府由国王指派,只有国王能解散。首相和国王的关系,比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更亲密……”其中的“它”指
| A.英国 | B.法国 | C.德国 | D.俄国 |
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 | 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
| 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 | 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
“直到19世纪初……一位官运亨通的首相同时要得到国王和议会的支持,否则便会在政治航道上触礁翻船。”该材料说明当时英国
| A.国王“统而不治” | B.首相主要对国王负责 |
| C.责任内阁制尚未成熟 | D.三权分立制度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