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篇:品勤俭帝王】
材料一: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两个盛世的描述?(2分)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请你从西汉和唐朝历史中,分别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要求有具体皇帝和具体事例)
(3)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
综合探究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各自调整经济体制,形成了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斯大林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罗曼·罗兰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材料四 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
材料五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节录)》
(1)据材料一和材料四,说说列宁与罗斯福面临的相同境况是什么?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列宁的“途径、方法”和罗斯福的“试验”各有何特点?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创造”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并概述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罗曼·罗兰认为苏联“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有何具体表现?
(5)依据材料五,概括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6)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对苏联这种经济模式的学习和借鉴,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什么作用?
历史时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并给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造成极大影响。请你乘上时空穿梭机穿越时空隧道,根据所给信息完成下表。
(1)1939年9月1日德军对________发动了突然袭击,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22日,______________,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二战规模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________,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
(2)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使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______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___正式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3)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________会晤,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这次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导致战后出现两极格局。 |
(4)二战后初期,美国采取了以___________为中心的“冷战”政策,1947年______________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为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又实施了________计划、组织建立了______________组织。 |
(5)西欧国家为发展经济和提高国际地位密切合作,在_____年成立欧共体;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___经济大国,西欧和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欧阵营里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年谱实际上是社会和经济的缩影,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反映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广阔场景。以下三则材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的年谱片段:
材料一:1921年 28岁
7月23日至8月初,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周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二:1935年 42岁
1月15日至17日,出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材料三:1945年 52岁
8月,作为主要成员,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较量。
材料四:1949年 56岁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0月1日,主持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这些材料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年谱片段?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所说的是哪次会议?请你简要评价这次会议。
(3)材料三中所说的“较量”是指什么事件?
(4)与材料四相关战役的重大战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8月,清政府被迫应战。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二:1888-1894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这些钱,如果用来购买定远这样的铁甲舰,,可以买十一艘……
——戚其章《北洋舰队》
材料三: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经过全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
——北师大版教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此次侵华战争的名称?清政府被批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
(3)请举出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抗击日军的重要战役各一例。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说:天生之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
材料二: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大学、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摘自《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张謇进行过哪两方面的“有用事业”实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在上述实践前开展的“有用事业”是什么。取得了怎样成效?
(3)综合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对“有用事业”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