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磬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摘自人民网
材料三: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
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请完成: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示通电发表的历史背景和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
(3)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分别列举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一个著名战例。
(4)据材料三,概述中国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历史意义。
(5)请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感悟。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三巨头分别是哪三个国家的首脑?他们是怎样操纵世界的?
(2)图二反映的是哪次会议的情景?这次会议是哪一政策的体现?
(3)图二反映的会议对三巨头操纵下形成的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只有对经济体制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新经济政策,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材料二《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公平竞争法则,要求各工业企业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和市场分配;工人有权组织起来,选派代表与雇主谈判,要求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对此,部分资本家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而罗斯福则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罗斯福所说的 “新应用”指的是什么?
(3)从材料一、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苏联和美国对经济体制调整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由此你得到什么认识?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说道: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这一年,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一年,一次跨越太平洋的行程构建了中美两国新的合作基础。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的“改革”是我党在哪次会议中提出的?会议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请写出它的重要举措。
(3)与材料中“开放”的城市同时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还有哪些?
(4)“这一年”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一项具体成就?
(5)从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变化中,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片上的历史】

图一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图二明治维新时期出访欧美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三:
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了。
——马克思《美国内战》
材料四
【坐标上的历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图一所反映的史实揭开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的序幕?图二所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发生的现象?
(2)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史实在材料四的历史坐标中分属哪一发展阶段?
(3)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各什么?
(4)图二和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航海家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发现:“中国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到“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非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你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和远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说一说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航海史上的壮举?
(3)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