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
| A.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 B.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 |
| 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 | D.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
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此图说明了
| A.等级有序的华夷观是国人排斥民主共和的主要原因 |
| B.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
| C.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让国人不断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
| D.辛亥革命让中国人认识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必然性 |
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部给吃,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
| 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 | 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 |
| 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 | 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 |
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
|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 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
|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
有学着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说明了
| A.“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 | B.儒学发展适应了统治者需要 |
| C.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 D.先秦儒学存在重大理论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