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对此,老子的教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不过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所以他紧接着又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倘能“知人”,固然可见出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只有同时能够“自知”,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自知”呢?千万不要以为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知”?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大智慧。从这样意义上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知不知”,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谦虚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如果反是,“不知知”,即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知不知”的太少,“不知知”的却到处都是。至于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去了。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人的做法,一句“算我瞎了眼了”,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阴冷的话:“我认得你!”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自己有此一难,全系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想到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入迷药的事实。但他认识自己吗?恐怕未必。还有,他是伟人吗?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恐怕也未必。下列对“自知”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自知”,既要知人,也要自知,这样才能达到神志清明,不受人蒙蔽和自蔽。 |
B.所谓“自知”,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当然更要知道这二者哪个占主要成分。 |
C.所谓“自知”,既不是指对自己优点的自知,也不是指对自己自然的短处的自知,而主要是指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 |
D.所谓“自知”,必须先“知人”,然后“知己”;是那种建立在“知人”基础上的“知己”。 |
对文中“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
B.作者在文中引用“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自己。 |
C.世间“知不知”的人太多,“不知知”的人极少,认识自己是一个千古难题,它应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且作出回答的问题。 |
D.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世界上有自己未知的东西或领域,这是非常难得的,明白这个道理后人才会谦逊一些。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高明。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 |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强调人应该努力弄清各种世事,用心通晓人情世故,这样才会有通透的明澈,不被人蒙蔽。 |
C.一个人如果身陷名利之中,就难以看清内心深处的自我,也就难以拥有自知之明,因此人世间的名人虽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却不太多。 |
D.人很难完全清楚地认识自我,但是老子的意思却绝非仅限于认识自己,他更希望人们在拥有自知之明后学会谦虚和谦让。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乞丐与富翁的拥抱
【美国】斯坦利·巴比恩
很多年以前,在洛杉矶东部的劳工阶层生活区里居住着一位大富翁。
通常,只要他的门铃一响,就总会有人站在门外向他寻求帮助:有时,是他的某个陷入困境的邻居,他会冲他们微微一笑,然后热情地拥抱他们,并拿出很多钱塞在他们的手上;有时,是某个慈善机构为饱受饥寒折磨的儿童向他募捐,他也是会向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微笑一下,并且热情地拥抱了他们,然后开出一张大额的支票……
一天,一个不幸的乞丐幸运地遇见了这位善良的大富翁,而且久闻他的鼎鼎大名。“真是太好了!”乞丐自言自语地说,“他那么有钱,又乐善好施,他一定能够帮助我的!”虽然他这么想着,但是内心中却突然涌起一种羞耻的感觉,他立刻被这种感觉击垮了,连忙藏起了他的面孔。
大富翁觉得好奇,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摸了摸他那肮脏不堪的脸。顿时,乞丐仿佛触电似的,身子连忙向后退缩。一丝黯然的神色从富翁的眼里掠过,但是,他仍旧挤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缓缓地站起来离开了。
乞丐睁开双眼,坐了起来,突然之间,他的眼前一亮——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正静静地躺在他的脚下。他大喜过望,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好好地大吃大喝一通。但是,就在迈进便利店的一瞬间,他猛地想起了富翁对他充满怜悯的抚摸。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决定从此以后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
于是,他收住了即将跨进店铺的脚步,向一位老妇人讨得了两枚十分的硬币,来到了最近的公用电话亭。他要打电话给经纪人,咨询如何使用这100美元。经纪人不厌其烦地给他做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最后,他果断地说:“我只有100美元,就把它全部投到那个总裁看上去让人讨厌的公司里去吧,哦,就是那个叫微软的公司。”
从这以后,这个乞丐的生活也随着股市的巨变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很多年过去了,那位慷慨、仁慈的富翁仍旧一如既往地生活着——或者晚上吹着时髦的曲调,出门散散步,或者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来访的客人。
一天,他的门铃又响了起来。他打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一位穿着漂亮的三件套西服的先生。
“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他像往常一样和蔼地问道,对于帮助别人他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噢,不,先生,我不需要您为我做任何事,”客人连忙申辩道,“因为,您已经为我做过了!”
“哦?做过了?那我究竟为您做过些什么呢?”他感到莫名其妙,一头雾水。 “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来客神情严肃,郑重地说。看着富翁更加惊异的表情,他继续说道:“我曾经是个乞丐,多年前您慷慨赠予了我100美元,我把它用来投资,从而使我的生活彻底地脱离了贫困。我不再生活在最底层了,而且,在大街上,在人群中我也可以昂首挺胸了。是您使我有了今天,因此,我要感谢您!”
富翁回忆起了往事,他说:“哦,不,先生,您不需要感谢我。那100美元是我给您的,并不是您向我要的。对于任何一个处于您当时那种境况的人,我都会给予帮助的。”
“先生,您听我说,不论是什么原因,我都要感谢您!”来客坚持道。
“可是,我有很多钱,”富翁答道,“我还有很多礼物可以帮助别人,我不需要您的任何回报。” “是这样的,先生,”客人点点头说,“说实在的,我也没有任何可以用于回报给您的东西——因为不论我拥有什么,其实也都是您给予我的,只是给予的方式不同而已。今天,我来到您这儿,真的是要真诚地感谢您!”说完,他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富翁。
富翁激动地睁大了眼睛,注视着他的客人——那个老乞丐。多年以来,他一直都是用这个友好的动作向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人示意的。但是,今天,却还是第一次有人以这种方式来回报他!
顿时,和来客一样,他的眼眶里也盈满了泪水,他们就这样紧紧地拥抱着……老乞丐感受到满足的喜悦,可是,在富翁的心底里,却抽出一丝极细的失落来……(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富翁多年来向需要帮助的邻居和慈善机构的施舍捐助的行为,表现了富翁的慷慨、 仁慈、善良的人性。 |
B.一个流落街头的乞丐,仅仅凭借区区100美元的资本,就获得了成功。这一情节的安排缺少必要的 铺垫,显得不合理。 |
C.大富翁在好奇心驱使下,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抚摸乞丐那肮脏不堪的脸,这让乞丐内心中突然涌 起一种羞耻的感觉。 |
D.作者调动各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深刻印象。 |
E.小说的人物关系简单,情节发展也起伏不大。结尾对富翁与乞丐拥抱情景的描写意蕴丰富,使小说
的主题得到拓展和深化。小说中的乞丐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富翁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结尾,富翁为什么会有一丝失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琴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被视为“八音之首”。它刚柔相济,清浊兼备,变化丰富,意趣盎然,充满了表现与感染力的音质,以及内敛委婉的艺术风格,影响着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阶层,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作为大雅之音的古琴,自古就与“圣贤之书”并重。
文人弹琴,注重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弹琴必须选择适当的环境,幽静的外在环境与闲适的心境相互映衬,方可达到心物相和、主客合一的艺术境界。在文人看来,“琴音”不是纯粹的“声音”,它携带与天地同和的意义与价值,是沟通宇宙万物“和谐化” 的存在。音乐的和谐关涉天地之道的运行秩序,暗含有自然之序的运作节律,只有“协天地之性”,才能使阴阳调和、人心和乐,否则就会造成阴阳不调、民离神怒。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和哲人味道的乐器之一,古琴对我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哲学、美学方面的影响尤为显著。古琴音乐中所含的儒、道、释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阶层矢志不渝追求的精神内核,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主体。
由于古琴音正声朴、五音清晰、变调严谨,非常适合体现儒家“乐以载道”的正统雅乐精神,从而使古琴由普通乐器变成君子一日不可离的修身之器,使操琴不再是通常的艺术演奏,而成为君子养性悦心的悟道过程。在孔子时代,琴乐不仅仅是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音,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含在其中,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数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
古琴曲约有一半以上来自山水、动物、植物等自然景色。在《高山》《流水》等琴曲中,人们寄情山水,陶冶性情,感受身心舒畅,魏晋之后,经学受创,玄学盛行,老子“淡乎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对古琴音乐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推进了琴乐对“淡而会心”“恬然自适”的恬淡之美的追求。宋代周敦颐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提出“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的“淡和”说,从而使“淡和”成为儒、道两家尊崇的音乐审美观。
佛教对古琴美学思想有重要影响的是禅宗“顿悟说”。在体现禅宗佛学的音乐境界观方面,古琴作为古代士大夫自我修养、陶冶性情的乐器,在禅宗“顿悟说”的影响下,更加突出了它的“自娱”、自适与自释功能,弹琴成为表达心声、安慰心灵的自我欣赏之事,即兴演奏古琴,乃是表达从思想与肉体禁锢中解脱出来的超逸与愉悦。明人李贽发展了禅宗“顿悟说”,将禅的意识、思维方式用于古琴音乐审美,强调自我体验、心领神会,在音乐中彻悟禅理、实现人生之追求。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发出的感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古琴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大音希声”,领略其奥妙无穷的神韵和深远的艺术境界。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琴刚柔相济,清浊兼备,变化丰富,意趣盎然,影响着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阶层。 |
B.古琴是八音之首,在文人雅士眼中,它和圣书一样重要。 |
C.古代文人注重音乐的和谐,认为它关涉天地万物的和谐。 |
D.古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源头。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他所听到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文王圣明的德行。 |
B.老子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淡,所以古琴应该追求恬淡之美。 |
C.李贽认为,欣赏古琴也能研修佛学,用心领会就能彻悟禅理。 |
D.作者认为,尽管古琴曾被冷落,但申遗成功会带来古琴复兴。 |
下列有关儒、释、道对古琴态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点是都重视古琴陶冶性情的作用。 |
B.儒家更重视古琴的“载道”功能和教化百姓的作用。 |
C.道家更重视古琴能让人援道入儒、恬淡处事的作用。 |
D.佛家更重视古琴能使人自娱自适、自我解脱的作用。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
拯救
(美国)兰斯顿•休斯
当你得到拯救的时候,你会看到一道光,你的心里也会有所感觉。
在我快满13岁的时候,我从罪孽中得到拯救,但并未真正得救。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我的姑母丽德所在教区的教堂组织了一个声势很大的福音布道会。一连几个星期,每天晚上都有讲道、唱诗、祈祷和赞美声。一些顽固不化的“罪人”①受到感召后,回到了基督身边,因此,教徒的人数迅猛增加。在布道会行将结束前,他们又专为孩子们开了一个会,为的是“把迷途的羔羊领回羊圈”。 几天前,姑母就一直在念叨这件事。那天晚上,我被送到教堂,安顿在前排的忏悔席上,和那些还没有回到耶稣身边的“小罪人” 们坐在一起。
姑母说:当你得到拯救的时候,你会看到一道光,你的心里也会有所感觉。那是耶稣进入了你的生命,从此以后,上帝将永远和你在一起。她还说,你能在心灵里听见耶稣、看见耶稣,而且能够感觉到耶稣的存在。我相信她的话,因为我听过很多老年人都这样说,我想,他们理应知道这些事。虽然教堂里又热又挤,我还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候耶稣来临。
传道士用生动的、富有节奏的语言讲道,他描绘着地狱里的可怕情景:到处是呻吟、哀号和凄凉的哭声。他唱了一首歌,歌中说:“九十九只羔羊安安乐乐在羊圈,只有一只流落在外受饥寒。”然后他说:“你们不来吗?你们不到耶稣这边来吗?年幼的羔羊们呵,你们难道不来吗?”他向我们坐在忏悔席上的“小罪人”们伸出双臂,小女孩们都哭了,有几个女孩跳起来,立即向耶稣奔去。可是我们大多数人仍然坐在那里。
许许多多老年人围拢过来——满脸乌黑发亮,头上梳着发辫的老太婆们和双手长满老茧和疖瘤的老头子们,他们跪在我们周围,嗡嗡地祈祷起来。后来教堂里唱起了《地狱之火在燃烧,可怜的罪人要得救》的歌。祈祷声和唱歌声震撼了大厅。
我继续等待见到耶稣。
最后,除了我和另一个男孩,所有的年轻人都奔向圣坛,得到了拯救。那男孩是个无赖的儿子,名叫韦斯特利。我们两人被念念有词的女教友和教堂执事们团团围住。教堂里热极了,天色也渐渐晚了。最后韦斯特利悄声对我说:“妈的,我在这儿坐腻了,咱们也站起来去得救吧。”于是他站起来,得到了拯救。
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忏悔席上。这时姑母走过来,跪在我的膝下放声哭了,小教堂里的祈祷声和唱歌声像旋风一样在我周围打转。全体会众一齐哭号喊叫为我一个人祷告,而我呢,还是安静地在等待耶稣,我等呀,等呀,但他始终没有来。我很想看见他,可连他的影子也没有,一点也没有!我很希望会发生点什么事,可什么也没有发生。
我听见唱歌声,又听见牧师在说:“你为什么不来?亲爱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到耶稣这边来?耶稣正在等你。他欢迎你。你为什么不来呢?丽德教友呵,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叫兰斯顿。”姑母抽泣着说。
“兰斯顿,你为什么不来?你为什么不来接受拯救?呵!耶稣!你为什么不来?”
现在天可真的越来越晚了。我一个人把会拖延这么长,感到很难为情,同时我也很纳闷,上帝究竟对韦斯特利怎么想呢?他根本没看见耶稣,可他却洋洋得意地坐在教坛上,摇晃着那穿着灯笼裤的两条腿,咧着嘴直冲我笑。周围还有执事们和年老的女教友跪着祷告。上帝并没有因为韦斯特利亵渎他的圣名,因为他在教堂撒谎而将他击毙。我决定,为了不再麻烦,我最好也撒个谎,就说耶稣已经来临,然后站起来去接受拯救。
于是我站了起来。
当人们看见我站起来时,整个大厅变成了赞美的海洋,欢乐的声浪席卷了全教堂。妇女们蹦呀,跳呀,姑母伸出双手紧紧搂住了我,牧师抓住我的手,把我领到教坛上。
当一切安静下来,只有人们欢喜若狂地祷念“阿门”的声音断断续续打破沉寂时,所有得到新生的羔羊们接受了上帝祝福。那时,欢乐的歌声充满了大厅的各个角落。
那天夜里,我哭了。那是我一生中倒数第二次哭——因为我已是个12岁的大孩子了。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哭呀,哭呀,怎么也止不住。我用被子蒙上头,可姑母还是听见了。她醒来对姑父说,我之所以哭是因为圣灵进入了我的生命,还因为我已经看见了耶稣。其实,我哭的真正原因是我不忍告诉她我说了谎,我欺骗了教堂所有的人;也不忍对她讲我并没有看见耶稣,因此,我不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耶稣,因为他从没有来帮助我。
【注】①小罪人:语出《圣经》,基督教认为人类生来就带有洗脱不掉的罪行,称之为原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文章取名“拯救”有何含义。
文章运用第一人称行文有何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在我快满13岁的时候,我从罪孽中得到拯救,但并未真正得救。
(2)传道士用生动的、富有节奏的语言讲道,他描绘着地狱里的可怕情景:到处是呻吟、哀号和凄凉的哭声。有译者认为文章最后“其实,我哭的真正原因……因为他从没有来帮助我。”应该删去。你是否同意?简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与此相关,生动曲折、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与此相关,敏锐、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与此相关,正确的立意与思想观点也与此相关,但这些都加在一起,也不等于文学精神。
②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说:“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既不是形而上者所说的某种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体现,也不是生理美学者所言的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也不是美好事物的产品,总之,并不是享乐,而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我们可以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文学主要是情感的传达的说法,但是我们似乎不能不同意他说的真正的文学艺术不在于“外在的标志”,不只是一般的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而是作家生命的投入和为了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从而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的活动,这同样的情感当然是指一种美好的情感。
③我们的鲁迅,立足于他所处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种种不良环境中,在早年就提出“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提出文艺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灯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的火焰,并且实际上还不限于对“国民”而言,而与他当年高扬的欧洲诗人拜伦、雪莱的精神之火相接,是照见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的灯火。我过去写的《论“文学是人学”》,就受到过往哲人的启发,表示相信文学艺术“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具体而言,其最低标准是一切为了解放人、提高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可以说就是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的那种“同样的情感”。我认为如果没有这点精神,文学就仅存形体(或许是美的形体),而没有多少吸引人、感染人的魅力了。
④为了使文学具有这种内在的精神,巨大的魅力,作家应当怀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诚的态度,真切地感受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表现和探测其复杂状态,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的深处。这样,即使一部作品在语言和描写上有点芜杂的地方,小有瑕疵,也不足深怪,也可以称为优秀之作。那样的文学作品,必然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现的;有的是通过对丑恶、灰暗的人和现实的否定而折射出来的,因而作家对丑恶、灰暗的东西不能认同甚至欣赏,也不能止于惟妙惟肖的描写和反映,或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说到“反映”,我们常常指向外在的现实,对深入反映现实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实,写出作家心中的真实,也是一种“反映”。在反映外在现实的同时,从正面或反面反映出作家所理想的人和社会,这更值得赞赏。这一种反映,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这种超越,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文学精神。 (选自钱谷融《关于文学精神》,刊于《文汇报》,有删改)下列对“文学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精神并不是作品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的简单相加所体现的,虽然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
B.文学精神的体现不在于某种外在标志,也不是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而是一种美好情感。 |
C.文学精神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是引导人精神前途的灯火,照见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 |
D.文学精神的获得需要作家的人道理想、真诚态度,深入到人的情感世界中去,且直抵人性的深处。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列举了与文学精神相关的语言、结构、立意等内容,但未给出正面阐释。 |
B.文章第二段中引述托尔斯泰的观点,为的是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表达。 |
C.引述鲁迅及作者自己旧文中的观点,旨在阐述文学艺术的精神价值追求和推动力。 |
D.文章结尾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对“文学精神”作出较明确的诠释,也照应了开头。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必需的一种情感体验的传达与交流。 |
B.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就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不良环境提出文艺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 |
C.文学艺术的魅力来自于对人性的改善、生活境界的提高,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理想与热切向往。 |
D.反映外在现实、呈现作家心中真实的两种作品,相得益彰,表达出作家的理想、对现实的精神超越。 |
小说阅读
最后一匹老马
斯君
1以前在老家时,村里有个罗老汉。罗老汉有匹老马,马实在太老了,庄稼地里的活干不了,有时拉拉板车,也是出不了村就喘粗气直冒汗。
2村里人都劝罗老汉,趁马还活着,赶紧让屠户杀了卖肉还能换几个钱。刚开始罗老汉不同意,说老马从小就跟着自己,杀了有些不忍心。但架不住别人一再劝说,加上自己是个穷庄稼汉,也没几个闲钱养活白吃食不干活的牲畜,老伴又常年吃药也花费不少,罗老汉就动了心,张罗着找来了屠户。
3屠户在院子里磨着刀,罗老汉跑到马厩里抚摸着老马的脖子,诉说老马的好处和自己的不舍。说着说着只听老马一声低低的哀鸣。他一抬头,竟然发现老马的眼里吧嗒吧嗒地掉下了眼泪。老马这一掉眼泪,罗老汉眼泪也止不住地掉下来,心里一软,就出来对屠户说老马不杀了。
4这天,快天亮时,老伴的病又犯了,罗老汉看老伴痛得死去活来的样,只得把老马套上车,扛着老伴到乡医院去医治。
5一路上,罗老汉舍不得打老马,但奇怪的是,老马今天像是一下精神了许多,蹄下生风,很快就来到乡医院。停下车,罗老汉发现老马浑身打战,汗顺着腿向下流。
6大夫仔细检查一番,连说惊险,要是再耽搁个一时半刻,老伴的命就搭上了,所幸送得及时,并无大碍。过了晌午,老伴病情就稳定了。鉴于罗老汉的家庭情况,为了节省开支,大夫开了药让回家静养。罗老汉把老伴背上车,抚摸着老马的耳朵说:“老伙计,辛苦你了。”
7老马晃晃悠悠地拉着车,路过一个邻村时,刚走到一处院落,突然从院子里跑出一条宠物狗。老马躲闪不及,车轱辘把狗的腿压断了。狗的主人伍三听到狗的惨叫声,从院子里冲出来,—下把狗像宝贝一样抱在怀里,指着罗老汉破口大骂。骂完罗老汉,又抄起门前一根大木棒,扬言要打断老马的一条腿才肯罢休。
8都是邻近的村子,罗老汉知道伍三很有钱,黑白两道都吃得开,心狠手辣,不是善茬。当下,他忙从口袋里掏出看病剩下的钱来,说着好话陪着笑脸往伍三手里塞。伍三把罗老汉拨拉到一边,恶狠狠地说:“你这点钱能赔了我这条狗的腿?实话告诉你,连车带马加一起卖了,也值不了我这狗的医疗费用!打断一条马腿出出气算便宜你了。”他瞅瞅四腿颤抖站立不稳的老马又说:“你要舍不得你这破马,你的一条老腿也行啊,今天只要车轱辘从你的腿上过一遍,甭管断不断,这事就算了了。大家说我这样做公平合理吧?”
9罗老汉知道今天的事凭几句好话断然不能解决,也就没再言语。回头看看遍体流汗疲惫不堪的老马,罗老汉拍拍老马的头,然后在围观人群的注视下,慢慢坐到地上,伸一腿盘一腿,定定地看着老马,冲老马挥了挥手,做了个向前走的手势。
10众人屏住呼吸看着老马,只见老马的眼里满是亮晶晶的泪水,和罗老汉的目光一接触,突然打了个响鼻,冲罗老汉点了几下头。然后老马拉着车退后几步,“嘶溜溜”一声暴叫,四蹄腾空而起,直奔罗老汉而来。
11众人都闭上了眼,心想:老头的腿算是废了。谁知老马到了罗老汉跟前一跃而过,紧跟着车轱辘眼看就要轧上罗老汉的腿时,老马却猛地一顿,然后拼尽全身的力气向前猛冲,把板车带了起来,车轱辘飞离罗老汉一米开外才落了地。
12众人惊呆了,须臾一片叫好声。伍三一看也没话说,只得挥挥手让罗老汉走了。
13当天夜里,老马就死了,罗老汉抱着马脖子哭了一夜。天亮后,他找人帮忙把老马埋在村后自家的地头,还筑起了一个大坟包。
14后来村里人时常说起老马的神奇。当时车上拉着人,老马累得站都快站不住了还能一蹦那么高,着实令人惊叹。
15不过,这种老马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因为,再没人像罗老汉这样对待一匹老得快走不动的老马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运用了外貌、动作、细节等多种描写方法,写老马,紧紧抓住其外形特征,细致刻画,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
B.罗老汉坚持不杀马,这才有紧急时刻,老马及时拉车送老伴就医,救下老伴一命,这表现了罗老汉的先见之明。 |
C.伍三不理会罗老汉拿出的钱,而坚持以一条腿换一条腿,罗老汉只得无奈答应,他决定用自己的腿来换马腿。 |
D.老马没有辜负期望,成功地从罗老汉身上跨了过去,也因此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老马今后是不会再有了。 |
E.这篇小说善于运用悬念来层层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整个故事一波三折、跌宕生姿,使小说结构紧凑、内容充实。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老马的形象特点。
请分析文章第七、八两段在小说情节发展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