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2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任末 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东晋王嘉《拾遗记》)
注:①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②或:有时。③庵:茅草小屋。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⑦易:交换。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余幼时即学 (       )         (2)媵人持沃灌 (       )
(3)白玉之环 (        )          (4)死犹存 (       )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益慕圣贤道 / 于厅事东北角 B.无从致书观 / 暗则缕麻蒿自照
C.有司业、博士之师 / 未简易 D.未有问不告/ 计其长曾不盈寸

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甲】【乙】两文中的两个人物有以下共同点:都表明自己爱好学习,宋濂说 “①        ”,
任末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求学都较为艰辛,宋濂“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任末“②                             ”;观书都有记录的习惯,宋濂“③                            ”,任末“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结合选文及自己的经历,说说你对“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或者“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何岳还金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选自《金陵琐事》
【注释】①封识:封存的标记。②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自己不起贪心。
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
(1)去数年,绝无音信,(2)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拾 金 而 人 不 知 皆 我 物 也 何 利 此 数 金 乎?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各用四个字概括何岳的两件事:
最后一段起到什么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隆中对(节选)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时人莫之(2)先主曰 (3)将军宜枉驾之 (4)欲大义于天下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谓为信胡不已乎 B.将军岂愿见乎宴酣
C.屏人曰未若柳絮风起 D.智术浅短学不思则罔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结合句子内容说说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往,见。

课外文言阅读,完成小题
周公吐哺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乃践祚摄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完成周朝稳定大业),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成王长,能听政。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子鲁( )②七年后 ()③于是相成王( )
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我 之 所 以 弗 辟 而 摄 行 政 者 恐 天 下 畔 周 无 以 告 我 先 王
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课内文言阅读,完成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而去之()
(2)民不以封疆之界()
(3)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不胜委去之
B.然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险多助之至,天下顺
D.域民不封疆之界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答: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武则天改字
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国字中‘或',或乱天象,请□中安‘武'以镇之。”则天大喜,下制即依。月余有上封者云: “‘武'退在□中,与字无异,不祥之甚。”则天愕然,遽追制,改令中为 “八方”字。后孝和(唐中宗李显的谥号)即位,果幽则天于上阳宫
【注】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 寻如意:人名。
解释文中的划线词。
(1)则天好改新字好(2)与“囚”字无异 异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后孝和帝即位,果幽则天于上阳宫。

文中武则天两次改字的原因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1)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幽州人“寻如意”阿谀奉承。 B.文中的另一个“上书者”未卜先知。
C.文中的武则天不加考证、偏听偏信。 D.文中的武则天忌讳颇多、朝令夕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