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 ℃.
(2)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2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2乙所示.实验中所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测量工具除温度计外,还需要 小华在组装装置甲时,要分别调节铁圈M、N的高度,其中首先调节的是铁圈 的高度(选填M\N);实验中要观察水中 的变化;
(3)信息提示:液体的沸点与其表面的气压有关,液体表面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由图2乙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说明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 (选填\小于\大于\等于)1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的过程中, 热,温度将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
(4)实验中看到“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的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气态),产生“白气”的过程需 热;
(5)另外两同学也选用相同的装置做该实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2丙所示,问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 ;在实验中发现了如图3的A、B的两种情形,其中图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平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烧垂直镜面的接缝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较 .若将AO向ON靠近,则OB (选填“靠近”或“远离”)ON.
(2)如图乙,以法线 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原因是 .
(3)小明在实验时,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见表格).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
(4)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 .
实验次数 |
入射角 |
反射角 |
1 |
15° |
75° |
2 |
30° |
60° |
3 |
45° |
45° |
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让蜡烛B与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如图,在此实验中: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能确定像的 和大小,如有两块玻璃板可选择,你应选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 关系;
(3)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填“实”或“虚”)
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 ;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三角形光斑 | B.圆形光斑 | C.蜡烛的正立像 | D.蜡烛的倒立像 |
(3)将蜡烛在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它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顺”或“逆”)时针旋转的;
(4)为了增大蜡烛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写出一种办法): .
在图中,小丽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l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