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中考)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古今不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
B.以奉先帝之遗愿辍耕之垄上 |
C.而议者谓为非计 水落而石出者 |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出师北伐的三个理由。
阅读《 哀溺文序 》,回答文后问题。
哀溺文序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于是作《哀溺》。
[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 ()②中济,船破,皆游 ()
③有顷,益怠()④又摇其首。遂溺死()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
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与赏析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
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
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①,恒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②,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
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③,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顿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节选自《隋书•张文诩传》)
[注]①朝彦:朝廷中有才学和德行的人。②南台:官署名。③禁:施禁咒语。下列句中的“以”与“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醒能述以文者 | B.得而腊之以为饵 | C.属予作文以记之 | D.固以怪之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诩的父亲为人清正,家中藏书颇丰,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最终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 |
B.张文诩博览文籍,隋文帝招揽天下名儒硕学之士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极力延请张文诩担任太学博士。 |
C.张文诩淡泊名利,志不在仕,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 |
D.张文诩博学多闻,不慕名利,善解人意,处处为他人着想,并常常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深受同乡爱戴。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以清正闻闻:②恒执弟子之礼执:
③固辞焉固:④文诩遽遣之遣:翻译句子。
(1)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
(2)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
《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
B.水皆缥碧:青白色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
C.有时见日:同“现”互相轩邈:高大横柯上蔽:树木 |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负势竞上:凭依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
翻译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水的特点,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阅读下面文言文。
琐记为公
闻公①有一册历②,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③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④书也。(明·陆容《菽园杂记》)
【注释】①公:指周忱(1381~1453),字恂如,号双崖,今江西省吉州区人。明朝大臣。著有《双崖集》。②册历:记事簿。③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④漫:随便。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A.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 B.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
C.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 D.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2)书()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公诘其失船为何日? 文中哪句话体现了“民”有诈?(用原文语句回答)
周忱是明代的理财名家,其人格魅力一直为后人所称颂。本文表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