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届内蒙古通辽中考)古诗词鉴赏(共3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B.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涵哲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颔联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惆怅。
D.诗中用“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了作者没有因为仕途坎坷而消沉,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豁达胸襟。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①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②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
“荆吴相接水为乡”一句,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这不禁让人想到王勃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上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首句中的“满”字写出了二月江南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共61分)
(一)阅读杜审言《渡湘江》一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迟日:春日的太阳。湘江:位于湖南,江水由南向北流入洞庭湖。
⑴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⑵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⑶诗歌三四句分别展示了人的“南窜”和水的“北流”,这样相对照的描写凸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因素?

古诗词鉴赏
题齐安城楼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①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熙宁七年(1074),陈襄杭州任满,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②临平山,在杭州东北。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阅读上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1)这首词中“荧荧”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