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课外小组为测定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
方案Ⅰ.甲组同学用质量法,按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
(1)实验时,蒸发结晶操作中,除了酒精灯外,还要用到的仪器是
(2)有同学认为“加入适量盐酸”不好操控,应改为“过量盐酸”,便于操作且不影响测定的准确性,你认为对或错 ,为什么
(3)若实验中测得样品质量为46.4g,固体质量为40.95g,则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保留3位有效数字)
(4)蒸发结晶过程中若有固体飞溅,测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 偏小 无影响).
方案Ⅱ:乙组同学的主要实验流程图如下:
按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5)在C中装碱石灰来吸收净化后的气体.D装置的作用是 .
(6)有的同学认为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在反应前后都通入N2,反应后通入N2的目的是 .
方案Ⅲ:气体分析法
(7)把一定量样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用如图装置测量产生CO2气体的体积,B溶液最好采用 (以下选项中选择)使测量误差较小.
A.饱和碳酸钠溶液 | B.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
C.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 D.饱和硫酸铜溶液 |
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A.配制银氨溶液:在一定量AgNO3溶液,滴加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 |
B.在检验醛基配制Cu(OH)2悬浊液时:在一定量CuSO4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 |
C.验证RX为碘代烷,把RX与烧碱水溶液混合加热将溶液冷却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 |
D.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到170℃,将制得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可检验制得的气体是否为乙烯 |
E.乙烷中混有乙烯.通过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使乙烯转化为乙烷
F.除去混在苯中的少量苯酚,加入过量溴水,过滤
G.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必须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测定反应液的温度
某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2+、Cu2+和SO。为了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工程师们设计了如下流程,以回收铜和硫酸亚铁。
请回答:
(1)原料①为。
(2)写出加入原料②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3)该流程若在实验室中完成,操作②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的名称是;操作③需要用到的下列实验装置是(填字母)。
为了达到下表中的实验目标,请从“供选择的化学试剂及方法”栏中,选择正确的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对应的空格中。
序号 |
实验目标 |
答案 |
供选择的化学试剂及方法 |
(1) |
识别棉织品和毛织品 |
A让一束光透过 B通过盛溴水的洗气瓶 C抽少许纱,灼烧 D新制的 ![]() |
|
(2) |
鉴别溶液和胶体 |
||
(3) |
化验糖尿病 |
||
(4) |
除去甲烷中少量乙烯 |
(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制取氨气和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进行了下列实验。
(1)根据图A氨气的制备装置制取氨气,试回答:制取氨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收集氨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组同学用干燥的圆底烧瓶各收集一瓶氨气,根据图B喷泉实验的装置进行实验,都观察到美丽的红色喷泉。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组同学完成喷泉实验后,圆底烧瓶中所得溶液如图C所示。请通过分析确认:甲组同学所得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组同学所得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苯甲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有机化学中通过酯化反应原理,可以进行苯甲酸甲酯的合成。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实验装置如下所示:
苯甲酸 |
甲醇 |
苯甲酸甲酯 |
|
熔点/℃ |
122.4 |
-97 |
-12.3 |
沸点/℃ |
249 |
64.3 |
199.6 |
密度/g.cm-3 |
1.2659 |
0.792 |
1.0888 |
水溶性 |
微溶 |
互溶 |
不溶 |
实验一:制取苯甲酸甲酯
在大试管中加入15g苯甲酸和一定量的甲醇,边振荡边缓慢加入一定量浓硫酸,按图A连接仪器并实验。
(1)苯甲酸与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大试管Ⅰ中除了装有15g苯甲酸和一定量的甲醇和一定量浓硫酸外还需要加入
。
(3)中学实验室中制取乙酸乙酯时为了提高酯的产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实验二:提纯苯甲酸甲酯
该实验要先利用图B装置把图A中制备的苯甲酸甲酯水洗提纯,再利用图C装置进行蒸馏提纯
(4)用图B装置进行水洗提纯时,B装置中固体Na2CO3作用是。
(5)用图C装置进行蒸馏提纯时,当温度计显示______时,可用锥形瓶收集苯甲酸甲酯。
实验三:探究浓硫酸在合成苯甲酸甲酯中的作用
(6)比较有、无浓硫酸存在条件下酯化反应进行的快慢,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时需要测量的实验数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