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眉山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 B.登轼/而望之
C.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怎么)战 B.必以信(实情)
C.小大之狱( 监狱) D.虽(虽然)不能察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
B.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本文侧重写论战,突出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主张。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14分)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②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③,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⑤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⑥之及?”竟获免。
(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
【注】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王晏:南朝齐尚书令。后因贪财专权被杀。③绵纩(kuá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亲戚:泛指内外亲属。⑥坐:因事入罪。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胤之母周氏卒 ( )②闻者咸叹异之( )
③虽蔬菜有味亦吐之( )④云是王家所得(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亲而不党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 B.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 |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 D.默而识之(《〈论语〉八则》)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遗 财 百 余 万 应 归 孝 绪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2分)
译文:
⑵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2分)
译文: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2分)
阅读文言语段《承宫樵薪苦学》,完成后面的题。
承宫①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②因忘其猪而听经
③见而欲笞之④乃止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而欲笞之
A.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 B.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
C.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 D.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因忘其猪而听经翻译下列句子。
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12分)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③臣也,公倾侧④法令,先后臣以言⑤,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⑥决罪定,公憱⑦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⑧公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③狱治:按刑法定罪④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⑤ 臣以言:为我说话⑥狱:案件⑦憱(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⑧德:感激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孔子相卫()②是子报仇之时()
③)及狱决罪定 ()④夫天性仁心固然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而子何故乃肯逃我”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B.而子敬先亡 | C.潭西南而望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
固吾罪当之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最好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①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枲:xǐ,麻。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⑴悉如外人()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此公欲来,能容否()⑷麻枲之属() 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C.具答之 | D.辍耕之垄上 |
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阅读《肃王与沈元用》①,回答后面问题。(17分)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③,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④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⑤,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⑥。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 元用素强记( ) (2) 辞甚偶俪( )
(3) 欲矜其敏( ) (4) 略无矜色(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1) 元用素强记 (2) 不 能 记 者 阙 之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取纸追书之
A.至之市 | B.观之正浓 |
C.是吾剑之所从坠 | D.心之所向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