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④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比:替,为;洒:洗刷。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④梃:棍棒。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 分)
①寡人之(   )     ②愿比死者洒之(   )
③地百里(   )     ④以事其父兄(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A.以塞忠谏之路也 B.以残年余力
C.必以分人 D.以光先帝余德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王 如 施 仁 政 于 民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孟子思想核心是“仁政”,说说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思想?(2 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自度无所得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B.即以母属两弟

神情与苏、黄不属

C.即具酒炙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生则毅然谢曰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D.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4)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韩愈)

【乙】鱗之为灵,昭昭也 .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 ,非若马、牛、犬、豕 、豺狼、麋、虎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 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选自《古文观止•获麟解》韩愈)

【注释】①昭昭:明白显著。②其为形也不类:麒麟的外形不为人辨识。③豕:(shì)猪。鬣:(1iè)兽颈上的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辱于奴隶人之手   

· 之不以其道   

· 麟也,不可知    

④则其谓之不祥也亦 ·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虽 然 麟 之 出 必 有 圣 人 在 乎 位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②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译文:   

(4)甲乙两文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法?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元年春,晋侯使瑕嘉平戎 于王 ,单襄公 知晋拜成。刘康公徼 戎,将遂伐之。叔服 曰:"背盟而欺大国,此必败。背盟,不祥;欺大国,不义; 神人 助,将何以胜?"不听,遂伐茅戎。三月癸未,败绩于徐吾氏

(节进自《左传•成公》)

【注释】①戎:即茅戎,春秋时少数民族。②王:周成王。③单襄公、刘康公:东周卿士。④徼(yāo):侥幸。⑤叔服:东周内史。⑥徐吾氏:茅戎的部落。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晋侯 使瑕嘉平戎于王

使内外异法也

B.将遂

竹取到

C.背盟 欺大国

人不知 不愠

D. 伐茅戎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神人弗助,将何以胜?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中刘康公战败的原因。

(4)【甲】【乙】两文中的曹刿和叔服都有可贵之处,相同点是什么?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

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 不知声 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

【注释】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事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观察。⑤食飨(xia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音 不知乐者 溪深 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 知乐 虽有千里之 (《马说》)

C.而治道 矣 右 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 制礼乐也 客 美我者(《邹忌讽秦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②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惑 于 物 也

(4)【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时秦昭王①与楚婚,欲与怀王②会。怀王欲行,屈平③曰:"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④.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节选自《二十四史•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秦昭王:嬴稷。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②怀王: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③屈平:屈原。④内(nà):通"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臣之妻 ·

私:

  

· 寡人之耳者

闻:

  

③怀王 ·

欲:

  

④秦伏兵 · 其后

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3)甲、乙两文都写到了规劝君王,齐威王采纳邹忌的劝谏取得外交成效的语句是   ,怀王不听取屈原的建议而导致悲惨结局的语句是   。(请用原文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