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诫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非知其姓与名也 ( )
②千不得百焉 ( )
③夫不具司马迁之志 ( )
④则几乎罔矣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知之难乎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B.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 其如土石何? |
C.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D.而欲知屈原之志温故而知新 |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4)是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成为屈原的知音?
阅读文言文《论语》、《童趣》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吾日三省吾身②鞭数十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 B.故时有物外之趣 | C.观之,兴正浓 | D.鞭数十,驱之别院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三句中任选二句)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60字以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______ 出淤泥而不染____
陶后鲜有闻香远益清翻译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写“莲”却还写了菊、牡丹,目的是什么?
莲“出淤泥而不染”,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请说明理由。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小题。(共8分)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下列词语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把酒临风 |
B.得之心而寓之酒所识穷乏者得我 |
C.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 |
D.负者歌于途负箧曳屣 |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佳木秀而繁阴秀:
(2)苍颜白发苍颜: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云归而岩穴暝
(2)颓然乎其间结合第②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乐亦无穷”的原因。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17分)
【甲】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A)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清·林嗣环《口技》
【乙】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B)”款扉⑤叩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清·徐珂《乔山人善琴》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 B.几欲先走 |
C.款扉叩之 | D.今客鼓此 |
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 B.以为妙绝/以为且噬己也 |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
将文中A、B两处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A)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B)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
【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表演者技艺精湛,【乙】文还表现了什么中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陆游的家训
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乙】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才锐:才思敏捷,锋芒毕露。②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③淫漫:荒淫,怠惰④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⑴不 可 以 为 喜 也
⑵吾 此 言 后 人 之 药 石 也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⑴夫君子之行()⑵险躁则不能冶性()
⑶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⑷毋贻后悔()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⑴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⑵非学无以广才陆游和诸葛亮在家训中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选用原文回答)
⑴陆游的观点
⑵诸葛亮的观点:他们都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请分析其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