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届广西柳州中考)现代文阅读(一)(共6分,每小题2分)
苗族银饰
韩宗树
①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当你行走在苗乡时,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还是在石板铺路的村寨,都会有三三两两的苗家阿雅(妇女)、黛帕(少女)穿着由五彩的花边和闪亮的银饰镶成的民族盛装映入你的眼帘,让你感受到苗族银饰悠久、神奇、精美的文化魅力。
②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据有关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苗族的银饰文化得到一脉相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银神话的诠释。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饰品做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馈赠也是常事。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终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③由于苗族在国内外散居很广,其银饰的品种也纷繁多样,主要有银雀凤冠、银牌耳环、银项链、银手镯、银脚环等等。在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图案则多为龙凤花鸟等动植物形象构成,造型生动,玲珑精美。
④从古迄今,苗族银饰的工艺水平从粗糙不断走向精美。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奇葩,都是由银饰工匠们手工制作的,工艺方法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制作流程大抵经过吹烧、锻打、镶嵌、擦洗、抛光五道工序。苗族银匠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在造型设计上也堪称高手,他们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并根据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在细节、局部的刻画上推陈出新。经过银匠精心设计和加工,件件银饰各具其妙。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银匠聪明才智的是“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它比现代魔方环2巧妙,由四个连环组成,每个连环上有“L”形状物,平折成90度,其上饰有数朵梅花,每环交错套在一起,能分能合。此戒指若分开后,不熟悉之人难以复原,故名“呆四连环套”。
⑤苗族银饰丰富多彩,天成一韵,就像一首用白银写就的美丽诗篇,那么纯净,那么隽永,那么令人回味无穷,百读不厌。
(1)下列关于“苗族银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苗族银饰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是苗乡亮丽的人文景观。
B.苗族的银饰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其传承发展得益于苗族金银神话的诠释。
C.苗族银饰的图案由龙凤花鸟等动植物形象构成,与苗家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一致。
D.令人叹为观止的苗族银饰都是由民间银饰工匠手工制作二成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苗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
B.银饰文化渗透于苗家人日常生活,男婚女嫁、祝寿送终、遗产继承都离不开银制饰物。
C.苗族银匠锤砧劳作的行家,是造型设计的高手,其所制作的银饰堪称民间艺术奇葩。
D.“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是最具苗族民族特色、充分展现银匠才智的苗族银饰。
(3)下列对文章写法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描述苗女的民族盛装,点明苗族银饰之美,引出下文,是全文形成“总—分”的结构。
B.第④段中加点的“大抵”一词准确说明苗族银饰基本的制作流程,符合实际,也不排除例外。
C.第④段中的画线语句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具体而形象地说明“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的特点。  
D.第⑤段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展示了苗族银饰的非凡魅力,体现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善良的种子》,完成下面题目。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 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女人”的种子被偷
→()→()
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标题“善良的种子”有何深刻含义?
选文第②段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目的是什么?
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结合全文,说说好在哪里。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阅读下面《芦花荡》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文段划线句“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句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文中画线句“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较富有表现力,请就其中的“顽固的老玉米”作赏析。
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文末写到“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的同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联想,写出“他”此刻的心理活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选文有删改)
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段和段之间,为什么?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

阅读黄传惕《故宫博物院》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①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一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③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④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⑤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⑥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选文主要介绍的是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请按顺序概括说明的内容。
()——太和殿的内景——()——()
第②段是怎样用空间顺序介绍太和殿的内部装饰的?(要写出立足点和方位)
故宫的建筑理念主要是要突出“皇权的中心”。结合选段内容,举例说说你从哪些方面看出了这种理念?(3分 )
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第①段运用了列数字、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太和殿的高大雄伟、壮丽精美。
B.第③段中“全长约八公里”中“约”字,看似模糊,却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
C.第④段作者写大典时皇帝端坐宝座,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烟雾缭绕等直
观地表现了太和殿举行大典的功能。
D.第⑤⑥两段,作者简要介绍中和殿和保和殿,从全文看,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太和殿

的雄伟壮观及其巨大作用。

记叙文阅读
把爱写在左手上
天歌
我有个很阳光的朋友,喜欢各种娱乐和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他打篮球的方式很奇特,总用左手运球,居然能用单手在人群阻挡中准确地上篮。动作一气呵成,总让我们倍感惊喜。其实,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卖弄球技,而是因为——他只有一只手,一只神奇的左手。这只神奇的左手能打一手好球,写一手好字,甚至能弹钢琴。
而更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他身上总弥散着一股阳光的味道,他的言语总是那样的亲切和轻松,他会跟每一个用诧异的眼神打量他的人挥手,他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他工作努力,与同事朋友的关系融洽,与客户的交流愉悦,他甚至常常得到老总的嘉奖……他是那种能让你忘记他的缺失的人。我见过许多因为身体残疾心理也一同“残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无法理解他用一只左手支撑起这样完美人生的根源。直到有一天,见到了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他的父母非常热情,邀请我们留下吃饭。
他家的院子很大而且整洁干净。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看上去都很健康,他的父母亦显年轻,家里的电视机播放着欢快的文艺节目,很有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一家人都很热情,谈起他的时候,言语之中透露着无尽的温情、爱意与骄傲。
聊了半个钟头之后,晚餐准备好了,大家就围坐在桌前,品尝起他母亲做的佳肴。在大家执筷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这么一家子人,居然同时用左手握筷,我和同去的朋友,竟然都迟疑起来。
晚餐过后,在院子里聊天,我握着他的左手笑着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你的左手这么神奇了,他们赋予你太强的天赋了!”
听我这样一说,他哈哈大笑起来:“你想错了,我们家天生的左撇子只有我一个,在我出生之前,他们都用右手做事,而从我出生之后,他们才都成了左撇子。”我不解:“那么为什么最后都成了左撇子呢?”他说:“在我懂事之前,我一直以为大家都是用左手生活的,因为我的家人都用左手做事情,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大多数人都在用右手做事情。而家人为我能习惯用仅有的左手生活,也统一用起了左手,用左手关灯、洗脸、拿筷子……父亲甚至把门把手都调换了方向……慢慢地,他们都和我一样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从来都没有想象过,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整齐、真挚而细致的爱,一家人为了给自己残疾的亲人一个平和而正常的环境,一齐改掉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我完全可以想象,在他年幼时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操起筷子,夹起一片菜叶之前,他的家人们也正同样笨拙地用左手反复练习那个动作,直至成为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与爱伴随着他,与他一起成长。为了让他健康和乐观地生活,他们把所有的爱,全部写在了左手上。
(选自2011年4月12日《石家庄日报》)
概括。试简要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行文思路清晰。请结合各段内容填空,理清我的情感变化。
惊喜——(    )——无法理解——迟疑——明白——(    )——感动
下边的句子写得很精妙,请揣摩并品析。
(1)我见过许多因为身体残疾心理也一同“残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无法理解他用一只左手支撑起这样完美人生的根源。
“身体残疾和心理也一同‘残疾’”分别指什么?“他的‘健康’”指什么?
(2)我忽然发现这么一家子人,居然同时用左手握筷,我和同去的朋友,竟然都迟疑起来。“忽然”“居然”“竟然”表明了什么?
“他家的院子很大而且整洁干净。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看上去都很健康,他的父母亦显年轻,家里的电视机播放着欢快的文艺节目,很有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为什么对他的家庭做这样详细的描写?
“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整齐、真挚而细致的爱,”“为了让他健康和乐观地生活,他们把所有的爱,全部写在了左手上。”你怎样理解这段话?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