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虞世南的《蝉》从题材上看是一首 诗。诗人用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来表现自身的 品格,这是典型的 手法。
(2)请你说说诗歌后两句揭示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武陵春》一词,完成下列各题。
武陵春 ①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 ②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 ③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 ④春尚好,也拟 ⑤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⑥,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选自《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武陵春,词牌名。②[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③[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这里暗指丈夫已死。④[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水流至金华,并入婺江,两水合流处叫双溪。是当时的风景区。⑤[拟]打算。⑥[舴艋舟]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船。(1)对"日晚倦梳头"中的"倦"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心绪不宁,无心做事。
B.疲惫不堪,毫无兴致。
C.百无聊赖,内心空虚。
D.琐事多多,精力不济。
(2)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化简为繁,化有形为无形,写出了词人哀愁的数量之多。
B.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词人哀愁的分量之重。
C.词人内心沉重,舴艋舟又太小,确实是"载不动"。
D.词人内心苦闷,双溪又太遥远,"载不动"是一种借口。
(3)下列诗句与本词描写的花形态相近的一项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两股战 战 ,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 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 ②,悉仿生人 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 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 ④叹其技之奇妙。
(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 |
|
②不能 名其一处也。 |
|
③无不毕 肖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不能指 其一端 |
② 其一犬坐于前。(《狼》) |
B.①凡有名 者。 |
②念无与为乐 者(《记承天寺夜游》) |
C.①往往留像 于馆 |
②求石兽 于水中。(河中石兽) |
D.①余亟叹其技 之奇妙 |
②属予作文以记 之。(《岳阳楼记》)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 飞 戾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一百 许里 |
遂 许先帝以驱驰 |
B. 负势竞上 |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C.天下独 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 |
D.横柯上 蔽 |
重岩叠嶂,隐天 蔽日 |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3)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
, ,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