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届中考贵州铜仁卷)阅读《醉翁亭记》,按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
B.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觥筹:喝酒用的酒杯
C.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
D.醉能同其乐,醒能以文者,太守也述:记述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烨若神人
B.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也足肤皲裂不知
C.太守与客来饮此然侍卫之臣不懈
D.山间四时也将军岂愿见

下列有关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采用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由远到近的写作方式,介绍了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第二段通过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变化,来抒发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快乐心情。
C.第三段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的场面描写,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D.太守醉能述以文的原因:一是爱好文学,闲来无事而作;二是借助文章表达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任元受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张魏公作都督,欲辟之入幕。元受力辞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  

②或以语话稍多  

③尽言方养亲  

④必持以遗老母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译文: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译文: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传》)

【注】①伯嚭(pǐ):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败吴于姑苏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阖庐病创将死

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C.吴王将许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乃兴师北伐齐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②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3)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文天祥屯潮阳,邹沨、刘子俊皆集师会之,遂讨剧盗陈懿、刘兴于潮。兴死,懿遁,以海舟导张弘范兵济潮阳。天祥帅麾下走海丰,先锋将张弘正追之。天样方饭五坡岭,弘正兵突至,众不及战,天祥遂被执。刘子俊自为天,冀天祥可间走也。别队执天祥至,相遇于途,各争真伪。得实,遂烹子俊。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天祥不屈。弘范曰:“忠义人也。”

②弘范由山东转而南,入大洋,与世杰之师相遇,薄之,且出奇兵断宋军汲路,世杰舟坚不能动。弘范乃舟载茅茨,沃以膏脂,乘风纵火焚之。世杰战觇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不爇,弘范无如之何。时世杰有韩氏甥,在弘范军中,弘范署为万户府经历,三遣谕祸福。世杰不从,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也!”因历数古忠臣以答之。弘范乃强文天祥为书招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固强之,天祥遂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止。

③天祥至柴市,观者万人。临刑,殊从容,问市人曰:“孰南面?”或有指之者,即向南再拜而死。年四十七。

④庐陵张千载者,天祥友也。天祥贵显时,屡以官辟,不就。临安既破,天祥自广还,过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千载当偕行。”既至燕,寓天祥囚所侧近,日以美馔馈,凡三年,始终如一。且潜制一椟,天祥受刑日,即以藏其首。人以为忠孝所感。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茅茨:茅草。②爇(ruò):烧。③署:委任。④辟:召,征召。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天 祥 帅 麾 下 走 海 丰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文天祥屯潮阳:  

②弘范乃舟载茅茨:  

③三遣谕祸福:  

④千载当偕行: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①自然段画线句的意思。

刘子俊自诡为天祥,冀天祥可间走也。

(4)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①哪个词高度概括了文天祥的精神品质?

②全文从哪几个侧面表现了文天祥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

(5)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读一本书,览一座城”,小明和你边读边走,兴味盎然。

(一)古诗文阅读

梦赏心亭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柳色深。

[注]①赏心亭: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②千门:众多宫门。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伤心长春草.其心耳骚人赏,自高如虛。何实而胜?莫若王谢高。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以调玉烛之明,为时和赏;以补金瓯之缺,为国寿赏。此之谓大赏,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墓,一赏有一戒存。

(选自《景定建康志》,[宋]周应合纂,南京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注]①几希:很少。②央:未尽。③春草:指离愁。④王谢: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在新亭酒宴上,诸臣为西晋灭亡而流泪,王导劝勉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⑤玉烛之明:指政治清明。⑥金瓯:指国土完固。⑦张丽华:昏君陈后主的宠妃,陈亡时被斩

(1)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词做了四个注解。你告诉他  是正确的。

A.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B.即芝兰玉树,指优秀人才。这里表达对王谢的仰慕和与之同游时的喜悦。

C.常指男性美好的姿态。这里指作者梦见自己和王谢诸贤一样,风姿俊逸。

D.地名,在今青海省。这里借远地边声,表达诗人欲收失地而难成的惆怅。

(2)小明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3)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你一一回答了他。

小明: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赏”还有其他类型吗?

你:还有像王谢两公那样“  ”的“大赏”。(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小明: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属于哪一种“赏”呢?

你:(2)属于  ,因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主器之  

③先主遂诣亮  

④孤不度德量力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