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便宜:对国家有利的事 |
B.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方:比作 |
C.然少蕴藉然:可是,但是 |
D.若是者是:判断动词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填空。
⑴第五伦奉公无私,作者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写了两件事: 一是“ ”;二是“ ”。(用原文填空) ( 2分 )
⑵“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却主动说出并承认自己在 和 方面还有私心,这是用 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
9阅读下列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
③ 梅花为寒所勒()④山容水意()下列各组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 ①猿则百叫无绝②月景尤为清绝
C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皆在朝日始出
D ①急湍甚箭②今岁春雪甚盛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请分别找出甲乙两文的总起句,并抄写在横线上。
甲文:
乙文: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两位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相似之处。
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1~4题。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6):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1. |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公叔痤对曰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③秦果日以强④悖者之患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
2.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此非公叔之悖也 |
3. |
翻译下列句子。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予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
4. |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 |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日:“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日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毕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选自《韩非子·喻老》)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对日术已尽用之则过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②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吾德馨惟:只 |
B.谈笑有鸿儒儒:旧指读书人 |
C.可以调素琴调:协调 |
D.无丝竹之乱耳乱:使……乱,扰乱 |
选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概括选文的主旨(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顾荣①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②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③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过江,每经危难,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①顾荣:字彦先,今属江苏人。②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侍者。炙,烤肉。③同坐:同席的人。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应人请尝:曾经 | B.因辍己施焉施:给予 |
C.同坐嗤之嗤:讥笑 | D.常有一人左右己左右:身边的人 |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顾荣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示?